選單

“松鼠桂魚”的標準作業程式

松鼠桂魚標準的作業程式,從淨魚開始依次為:出骨、剞花、拍粉、油炸和串滋,關鍵點在於剞花刀和油炸定型。

出骨 齊胸鰭斜切下魚頭,並將魚頭下處剖開,使腦背部相連,用刀面輕輕拍平;再用刀沿脊骨兩側平批至尾部(保持尾鰭完整),斬去脊骨;魚皮朝下,批去胸刺。

“松鼠桂魚”的標準作業程式

剞花 刀法由直剞和斜剞構成,進刀均需深及魚皮而不破皮。先在兩爿魚肉上縱向(頭至尾)直刀剞,刀距約1 釐米;然後橫向斜刀剞, 刀距約1。3 釐米,進刀約3 釐米(斜長),表面為菱形刀紋。

拍粉 在下鍋油炸之前拍粉。紹酒、細鹽放入碗內調勻,抹遍魚頭及魚肉;魚身粘上幹澱粉後,手提魚尾抖動,使小塊散開,並抖去多餘粉料,使魚裡外均勻粘裹粉料。若過早拍粉, 則魚肉易僵硬。紹酒可去腥,細鹽可使魚肉緊緻並賦底味。

“松鼠桂魚”的標準作業程式

油炸 初炸定型及制熟,復炸致脆。需用大量熟豬油,待油溫八成熱,將剛剛粘好粉的兩爿魚肉翻卷,一手持魚尾,一手用筷夾住兩爿魚身的前端,放入油鍋,並將魚尾扶直使翹起, 魚定型即鬆手,同時魚頭入鍋,期間舀熱油澆淋魚尾、魚肉,魚肉及魚頭炸至呈淡黃色撈出; 待油溫再次升至八成熱時,復炸至呈金黃色即取出,置魚盤中,稍撳松,魚頭搭在魚身上拼成松鼠形。

“松鼠桂魚”的標準作業程式

串滋 鍋中放滷汁稱“串滋”。松鼠桂魚滷汁的標配為豬肉湯、綿白糖、酸汁、溼澱粉、紹酒和細鹽,其中最能體現風味的是酸汁,且不同的酸味組合呈現不同的風味。以蝦仁、熟筍丁、水髮香菇、青豆等輔料配全五色,在復炸的同時, 蝦仁單獨溜熟,其他輔料在蔥油中制熟並與調味汁調好,再與熟豬油、麻油調勻,往剛拼搭好的松鼠桂魚上澆滷淋汁,撒上粉色蝦仁。

“松鼠桂魚”的標準作業程式

酸汁的風味是松鼠桂魚的靈魂。劉學家版的酸汁是玫瑰醋和番茄醬,《蘇州教學菜譜》的酸汁是香醋和番茄醬,“書香府邸平江府酒店” 則另增了一味山楂,不知“吳越榮記”的甜酸汁有啥奧妙,反正那天只覺味道很贊,魚盤裡的小土豆蘸汁,滋味滿滿。至於師父所言火候, 我覺得大廚在復炸時膽小了。

“松鼠桂魚”的標準作業程式

保守估計,“吳越榮記”連鎖門店的松鼠桂魚日銷近300 條。張掌門出身廚界,他對桂魚以及松鼠桂魚的認知為世人所不及,以致於他將“吃松鼠桂魚,到吳越榮記”作為廣告語,頗有幾分蘇軾的虎丘情懷。在他的鼓勵下,兩位愛將拜蘇幫菜宗師李俊生為師。李大師是根正苗紅的“松鶴樓”廚房大佬,退休後熱衷於蘇幫菜的傳承推廣,看得出李俊生大師為此宴在徒弟身上所下的功夫。

“松鼠桂魚”的標準作業程式

當晚,桌上有多位文化學者,其中“老蘇州” 姑蘇一葉(蘇州作家葉正亭)大誇紅菱肚下劃口子的細心,但對石湖紅菱猶抱琵琶半遮面作為配角出場的方式不滿,說清一色裝滿水果盤的紅菱才最應景。是啊,地處石湖的“吳越榮記”,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怎麼能少了雅稱“蘇州紅” 的石湖紅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