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唐詩人風華錄

每個詩人都是自己的傳奇,每一首唐詩都有它的故事。駱賓王、王勃、張若虛、賀知章、孟浩然、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李白、杜甫、韋應物、白居易、元稹、韓愈、孟郊、賈島、劉禹錫、柳宗元、杜牧、李商隱、溫庭筠……

那些鮮衣怒馬的少年,那些充滿詩意的別樣靈魂,大唐詩空中這些璀璨奪目的星星,繪成了一軸展現盛世大唐的風華與氣象的精彩畫卷。

大唐詩人風華錄

筆落驚風雨

大唐詩人風華錄

這是一本勾勒大唐詩人的人生軌跡,反映唐詩背景的書。

為什麼寫這樣一本書?筆者覺得,大多數人同筆者寫作此書之前一樣,不一定真正讀懂唐詩。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一詩,清淡得如同王維、陶淵明,不看署名,大多數人不會想到這是那個寫“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李白所寫。這首詩顯然與他“飄逸豪放”的詩風大相徑庭。如果不瞭解李白寫這首詩時的背景,讀這首詩時除了覺得具有王維一般的禪意,我們可能不會再有其他的感動。但是,等讀完筆者所寫的“李白”一章,再讀這首詩,你可能會有種想哭的衝動。

大唐詩人風華錄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的這首《江南逢李龜年》,字面意思誰都懂,但如果僅僅是字面意思,那就稱不上是“詩聖”的千古名篇了。

讀這首詩時,我們腦海中要有這樣一幅場景:衣衫襤褸的半百老人杜甫,抓住一位同樣滿臉滄桑的老人的胳膊,顫動著花白鬍須,始終說不出話來。為什麼“詩聖”會如此百感交集?因為他遇見的這位可憐老人,就是當年紅遍京城的歌唱家李龜年,是“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中的那位“君”。

想當年,這位歌唱家是出了王府進相府的人,普通百姓難得一見啊!如今,這位歌唱家竟然流落到潭州這麼個小地方,跟詩人一樣蒼老不堪,靠賣唱養家餬口。

至於兩人相逢的地點,讀者可以聯想到街頭或小型宴會,腦中有了這幅場景,我們就會讀到這首詩後面的“此處省略一千字”和“此處省略一萬個感嘆號”。只有這樣,才能讀懂杜甫“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兩句詩中,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沉重無比的內涵,才能說真正讀懂了這首詩。

大唐詩人風華錄

舉了兩個例子,說明完全讀懂唐詩之不易。但是,你能耐著性子讀完本書,相信再讀唐詩就會容易得多——本書會掃清真正讀懂唐詩的所有障礙,讓你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的途徑並不神秘,其實也就四個字——知人論世。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吟誦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怎麼可以不知道他們是什麼人呢?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是孟子讀古人書的心得,適用於我們讀唐詩,上面所舉的例子,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筆者就“知人”與“論世”給大家做點兒事。

知人,就是真正地瞭解詩人,看清他的人生軌跡,瞭解他的性格。這是筆者幫大家做的頭等大事,目標是讓一個真實的詩人活躍在你的腦海中。這件事很難,難就難在“真實”二字。大唐詩人的人生經歷,早就遺落在各種文史趣聞裡,很零散,片段化,文學史中關於詩人的生平又多標籤化。

將這些零散的資訊整合在一起,勾畫出詩人較完整的人生軌跡,以寫小說的手法去寫或許不難,可違背了筆者堅持的“真實”初衷。這很矛盾,筆者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是,在詳細研讀史料的基礎上,抽取詩人的性格特徵,按照性格邏輯,串通事件,形成詩人較為完整的生活軌跡,讓詩人鮮活起來。

論世,就是解釋清楚社會與文學發展的背景。這都有史料可查,寫起來並不難。但是,讓複雜的唐史背景和詩歌發展脈絡融入書中,要讓大家都能讀得懂,都有興趣讀,還不能出現誤導,這又不容易。

然而,難事才有意義,如果理解了詩人的特性,掌握了唐詩的發展脈絡,熟悉了唐史背景,讀懂唐詩,還是一件難事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花了兩年多時間做這件事,結果如何,有待讀者評判。

大唐詩人風華錄

魯迅先生在致楊霽雲信中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這句話道明瞭大唐以後文人的尷尬,誰再提筆寫詩,都有一種“關公面前耍大刀”的膽怯。所以,宋人另起爐灶寫詞,元人趕緊搶了曲。待到明清,文人一看韻律文字形式都被前人霸佔了,便寫起了小說。到了 20 世紀初,文人一看沒得寫了,乾脆將文言文一股腦兒推翻,搞出白話文學來。

大唐詩人給後人造成了不好意思寫詩的窘境,如此生猛,是什麼原因呢?除了社會和文學發展的基礎,最重要的,應該是他們有一位生猛的“帶頭大哥”。這位“帶頭大哥”寫詩的水平,就如水泊梁山的宋江之武功,在眾好漢中排不上號。但他有號召力,他的號召力比宋江強上百倍。他的一句話,點燃了大唐千萬讀書人吟詩的激情,甚至為詩痴狂,苦吟白頭也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