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活人投資者,和殭屍投資者~

在一個限量群裡,今天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不過說是爭吵,其實沒那麼誇張,大家就是在在對一個話題進行爭辯。

話題本來很簡單,就是當前債券市場的估值問題。有人說,一個發行人發債,發十億,銀行給8億,融資成本8%,非銀給2億,融資成本20%,最後票面利率是8%。問這個債券的估值應該是多少?

有人說,這個發行人的債券融資成本和估值應該是10%。

因為8*8%+2*20%=10。4%,綜合下來,債券融資成本應該是10%,所以估值應該是10%。

看起來沒毛病!

也有人說,這個發行人的債券融資成本和估值應該是20%。

因為一級市場沒有估值,一級只有票面利率,票面利率就是8%,估值是二級是估值,票面利率8%。但是那兩億的融資成本是20%,這說明要不然就是有折價成交,要不然就是有大額返費綜收。鑑於銀行拿了債普遍要裝死,市場上的投資者成交大機率就是收益率20%的折價成交,對倒成交不算數哈。根據二級市場20%的成交,把債券的估值收益率透過成交推到20%去,也是合情合理的。所以說這種債券的估值,應該是剛上市,假設估值機構不明就裡,然後估值定到8%左右,或者說估值機構知道這個發行人普遍有騷操作,把估值定到10%,然後通過後面的不斷折價,慢慢把估值提到20%。

其實兩者的話都有道理,但是估值通常不是10%,也不是20%,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天柱君覺得,應該是估值機構對投資者成分權重做了區分。銀行投資者和其他投資者是兩碼事,其實具體可以分為殭屍投資者和活人投資者。說大白話,買入持有到期的就是殭屍投資者,有交易需求的就是活人投資者。因為作為債券投資者,就得冒泡,不冒泡就沒有存在感,可以活人視同死人,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大打折扣,因為市場漲了他不賣,市場跌了他也不賣,別的投資者恐慌他也不接盤,別的投資者想買他也不出,債券是標準化可交易的,它的存在沒有債券意義,所以這類債券其實可以從整體債券裡面分割出去,因為

它根本不是債券,而是披了馬甲的信貸。

這下就清楚了吧,信貸的收益率,和我們債券有屁關係啊,沒有太大的關係,估值是對債券估值,不是對那些裝死的信貸估值。從這個角度來看,銀行那個8%的收益率,和債券投資就是沒有關係,那些個投資者,其實就是殭屍投資者。

想想估值機構也是看著銀行的面子上,不忍心把他們全部當成殭屍,然後稍微給了一點點權重。

那麼,估值就成了:(殭屍權重*8*8%+2*20%)/(殭屍權重*8+2)。

活人投資者,和殭屍投資者~

如果給銀行天大的面子,殭屍權重定成100%,那麼估值就是10。4%。如果不給銀行面子,殭屍權重定成0%,那麼估值就是20%。如果拉不下銀行面子,殭屍權重摺中定成50%,那麼估值就是12%。

從目前很多債券的估值情況來看,好像估值機構應該是拉不下面子,然後給了50%的殭屍權重。就是這麼回事。

到了具體投資中,給不給銀行面子,還是投資者自己說了算的,不能銀行說了算。

也是,融資需求,不能無休止的給與滿足,天地本不全,怎麼能說融資需求就能完全給與滿足呢。都滿足了,這錢還值錢麼。債券定價本來就是邊際定價,你要算綜合平均值,以後信用債改成混合式招標就行。

銀行體系買了債不管二級的通病,不能全由債券市場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