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人為何要喝酒?這部電影告訴你!

《酒精計劃》

人為何要喝酒?這部電影告訴你!

《酒精計劃》的另一個譯名是《酩酊爛醉》,由此不難想見,這是一部與飲酒問題關係密切的電影:在丹麥的一所高中裡,以馬丁為首的四名男性教師已經步入中年,工作和生活都走進了死衚衕,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使他們日漸消沉。

為了緩解壓力,其中一人提議透過喝酒放鬆神經,他還用一名心理學家的理論為自己背書:人類的血液中生來就缺少0。05%的酒精,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命裡缺酒的毛病。

人為何要喝酒?這部電影告訴你!

這一看似荒唐的理論並非毫無道理,酒精會促使人體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喝上幾杯能讓人身心放鬆,更好地面對生活。

《酒精計劃》中的幾位主角在一開始的小酌中,也確實體會到了飲酒帶來的愉悅感,寡淡的日子在酒精的作用下重現生機。

嚐到甜頭後,他們決定開啟一場飲酒實驗,在工作時間保持0。05%的微醺狀態,並打算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樣本,撰寫一篇論證 “命裡缺酒”假說的學術論文。

人為何要喝酒?這部電影告訴你!

《酒精計劃》中的四名主角所面臨的困境是相似的,當青春不再、激情褪去,他們無法像年少的學生們一樣在派對上狂歡、無所顧忌地玩樂。

馬丁的妻子指責他在生活中缺席,兒子們與其日漸疏遠,師生聯合起來質疑他的工作能力,昔日的風光都已成為不堪提及的往事。

當代人普遍面臨的中年危機,原原本本地體現在馬丁和他的同事們身上,如果電影任由劇情這樣發展下去,《酒精計劃》恐怕會成為另一部《超脫》。

人為何要喝酒?這部電影告訴你!

好在酒的出現使他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激情,前一晚還在生日會上黯然垂淚馬丁,轉天就在酒精的作用下精神大振,他與家人們享受到了久違的假日時光,原本沉悶的課堂在他的帶動下活躍起來。

同樣的奇蹟也發生在馬丁的同事們身上,疲憊的新手父親、頹廢的鰥夫和不受歡迎的單身漢全都體會到了脫胎換骨變化,這種激情也影響到了他們的身邊人:處於邊緣的小男孩贏下了球賽、屢次失敗的學生終於通過了面試,酒精打破了堅冰也消除了邊界感,一切似乎都在向著好的方向復甦。

人為何要喝酒?這部電影告訴你!

但酒從來都不是拯救人生的良方,當《酒精計劃》中的主角們不斷提高飲酒限額,到最後乾脆不限量開懷暢飲後,嗜酒的危害終於找上了門:他們在公共場所耍酒瘋,在辦公室裡大放厥詞,甚至當著妻兒的面失控失禁,直到後來其中一人因醉酒落水身亡後,這場瘋狂的酒精計劃才被迫停止,剩下的人們被這突如其來的噩耗驚醒。

與此同時,剛剛畢業的學生們正在享受狂歡派對,從葬禮上走出來的馬丁也加入其中,他藉著醉意奔跑、起舞,在北歐短暫的豔陽下恣肆而為,直到最後一刻縱身躍向水面,鏡頭定格於此,電影也戛然而止。

人為何要喝酒?這部電影告訴你!

在最初點下播放鍵的時候,可能有不少人像我一樣,準備把這部《酒精計劃》當作藉口,以科研之名愉快地喝點小酒,但當片尾配樂

What A Life

響起時,杯中酒已經苦澀得難以下嚥。

主人公們將半生的苦樂浸泡在酒裡,而生活的出路卻不在杯盞之中。青春是南柯一夢,愛情不過夢中造物,如果清醒和醉意都不能讓人釋懷,那我們該如何忘記所有悲傷?這恐怕不是靠實驗就能得出結論的課題,而是每個人都難以回答的哲學問題。

人為何要喝酒?這部電影告訴你!

除了 “信仰的飛躍”和 “命裡缺酒”的哲學概念之外,源起於古希臘的酒神精神也是貫穿《酒精計劃》全片的重要線索。

馬丁從循規蹈矩、理性剋制的日常生活,經由醉酒實驗轉變到在狂喜和混亂中長醉不醒,再到最後向死而生的一躍,正是他從遵從日神精神到皈依酒神精神的歷程,狄俄倪索斯所代表的感性宣洩,讓馬丁穿過死亡的陰影而後重獲新生,酒精計劃的破產,反倒使他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接受會犯錯誤的事實,然後繼續愛別人和愛生活, 杯酒人生,苦樂參半,就這樣飲下生活這杯酒吧,別去想它要將你引向何方。

人為何要喝酒?這部電影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