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帶你瞭解一下吉林地方戲曲的“排頭兵”——吉劇的前世今生

帶你瞭解一下吉林地方戲曲的“排頭兵”——吉劇的前世今生

吉劇《桃李梅》劇照

脫胎於東北二人轉的吉劇,紮根關東大地,卻唱遍了大江南北,唱響了國際舞臺。作為全國碩果僅存的新興劇種之一(新興劇種,即新中國成立後產生的劇種,黃龍戲、滿族新城戲也屬於新興劇種),吉劇已走過60多個春秋,于吉劇藝術,是結實累累的光輝歷程;于吉劇工作者,是櫛風沐雨的不凡歲月。

帶你瞭解一下吉林地方戲曲的“排頭兵”——吉劇的前世今生

上世紀80年代,吉劇《三請樊梨花》首演劇照。

1959年7月,吉劇第一部實驗劇目《藍河怨》在長春上演,從此,吉林省結束了沒有自己戲曲劇種的歷史。隨後,大型古裝吉劇《桃李梅》,三出小戲《搬窯》《包公賠情》《燕青賣線》相繼排演。1960年2月2日,吉林省委正式將新劇種命名為吉劇,國家一級編劇王肯、國家一級作曲家那炳晨作為吉劇重要的創始人,對這一新劇種的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吉劇這個名字也隨著“桃李梅”三個字傳遍全國。數十年間,《桃李梅》唱遍了大江南北,如今,這部吉劇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仍然活躍在舞臺上,吸引著觀眾的目光。1965年,吉劇《江姐》登上舞臺,3個月內演出118場,觀眾達15。7萬餘人次,在當時創下了吉劇建立以來連續演出的最高紀錄。至此,吉劇正式走入了中華戲曲百花園,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然而,當時年輕的吉劇並沒有一帆風順。1966年起,吉劇的發展陷入了長達12年的停滯,直到改革開放後,吉劇才開始出現轉機。1978年以後,恢復吉劇的工作迅速開展。吉林省吉劇團(吉林省戲曲劇院吉劇團前身)1978年晉京演出,先後進行了56場演出,觀眾達5萬餘人次。吉劇得到了中國劇協的關注與肯定,作為吉林省獨有的戲曲劇種成為了中國劇協的一員。隨著影響的日益擴大,吉劇從舞臺走上了銀幕,先後拍攝了吉劇藝術片《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桃李梅》《山鄉喜事》等。

1983年5月,“吉林省第一屆吉劇匯演大會”在長春舉行,共評出各類獎項240項,充分展示了吉劇在劇種建設各方面取得的成果。本次匯演的優秀代表劇目——省吉劇團的《三放參姑娘》成為了吉劇第二批長久不衰的代表性劇目。1985年10月,在“吉劇建立二十五週年紀念大會暨實驗劇目調演”上,吉劇工作者們在劇目創編、舞臺綜合藝術等方面進行了新探索。吉劇發展在這一時期進入了高產期,《三請樊梨花》《包公趕驢》《一夜皇妃》《關東雪》等觀眾們耳熟能詳的劇目都在這一階段誕生,一系列國家大獎也相繼而來。隨著吉劇演出範圍的擴大,李佔春、張學軍、安靜芳等一批優秀吉劇演員也越來越受到矚目。

隨著國家對外交流活動的增多,吉劇以其獨特的東北風情走出了國門,受到各國觀眾的歡迎與喜愛。1991年,吉劇《火焰山》在日本上演,引發熱議;1998年,吉劇赴東南亞國家巡演,受到盛讚;2003年,吉劇演出足跡遍佈英國……

一系列演出與榮譽接踵而至,吉劇迎來了新的發展,也翻開了新的篇章。2013年12月,我省正式啟動“吉劇振興演出周”;2014年1月,全省又啟動“吉劇振興工程”,從劇種建設、劇目創排、人才培養、音樂創新、劇團建設等方面制訂了18項具體措施,吉劇藝術發展再掀高潮。

近年來,中共中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政策和措施,作為最能代表吉林省的特色劇種之一,吉劇正在闊步前行。目前,全省形成了保護扶持地方戲曲發展的熱潮:省戲曲劇院吉劇團創排、復排、移植了一批優秀劇目;國有、民營文藝院團積極創排吉劇劇目;中國吉劇網的上線,探索出了傳統戲曲數字化傳播的新路徑;吉林藝術學院開設了吉劇專業,一批優秀人才未來將登上吉劇舞臺;吉林省“文化惠民”演出讓吉劇演出常態化,鼓勵城鄉觀眾走進劇場觀看家鄉戲……

當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風頭正勁,要全力打造文旅產業下的吉劇品牌,需要持續推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名劇、名團、名角。吉劇工作者深知文藝有著謳歌、讚美時代的力量,在近些年的創作中,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創作出了一批有溫度、有力量的新作品。吉劇《黃大年》講述時代楷模黃大年的動人事蹟,在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國家大劇院成功演出;由吉林藝術學院師生創排的紅色題材吉劇《山魂》展現了吉劇後備力量的蓬勃發展;廉政題材歷史吉劇《懷德縣令》以古喻今,深挖吉林歷史內涵;扶貧主題吉劇《小村故事》連續進校園演出,感人故事讓師生備受啟發……民俗學家曹保明曾說:“特色文化往往就是人們倍感親近的地域文化,講身邊事,演身邊人,表述本土人自己的記憶。”吉劇正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表述吉林故事、吉林人物、吉林文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一代吉劇工作者正堅守著老一輩藝術家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滿懷信心,繼往開來,將用有魂、有本,有筋骨、有情懷的作品,讓吉劇得到更好的傳承、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