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讀書的人,不能丟了自己的風骨

現在我們基本形成一個認知那就是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為此從小就被灌輸要多讀書讀好書的觀念,那些讀書成績好的同學基本都是被羨慕的,因為成績好就意味著他的將來可能會比其他人有一個更好的前程。

往往我們把讀書看得太重要了就會不知道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大多數的人讀書都是為了功利的,也就是這樣的狀態和心理讓讀書變的枯燥乏味。

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應該是從內到外地,但我們會看到很多的讀書人從他們的身上並沒有看到一個讀書人該有的樣子。

讀書的人,不能丟了自己的風骨

他們雖然比不讀書的人會多認知一些東西,但修為和品行上並沒有看出有多大的區別。

久而久之讀書人對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也就沒有了,覺得讀書只是學習求生技能的一種形式而已。

現在大多數人讀書只是為了遵從社會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別無選擇,不讀書就意味著你要很早的接受被社會所淘汰。

但我們想想現在的讀書形式和效果,真的是我們讀書想要的效果嗎?

現在所有讀書的人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自己將來在社會上多一些競爭力。

我們現在從小就要開始規劃自己的前程,從小就要為自己的將來著想,生怕現在走錯一步將來會後悔莫及。

越在乎我們走的就會越沉重,這樣就會越容易被外物所迷惑,人就會不自覺地按照社會需要來選擇自己要讀什麼樣的書。

讀書的人,不能丟了自己的風骨

也就是說讀書本身也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而是社會要求我們遵從而已,即便自己心裡不喜歡也要把它當作神聖的任務一樣來完成它。

以前的讀書人基本上都會有點文化,而現在的讀書人基本在社會上只多了一點求生的技能而已,跟文化就佔不上邊。

現在很多的讀書人沒有文化是一開始他們本身就不是衝著文化去讀書的,他們只在乎自己所學的這個技能能不能為自己的將來所用,其他的都不太重要。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可就在這麼好的社會里我們卻無比的擔心自己的未來,求生欲比古人更加的強烈。

所做的任何一切都是會為了謀生沒有別的追求。

這或許不應該是一名讀書人該有的樣子,古代的文人視金錢如糞土,不是古代的文人不愛名利,而是不想被這些名利所左右。

讀書的人,不能丟了自己的風骨

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名利而是精神,精神生活遠遠高於物質生活,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的人得到多少都不會感到快樂。

讀書正是彌補我們精神生活這一塊,可它卻是最容易被忽略,因為它看不著摸不到,但它卻是我們最需要。

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不斷地修為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加本真而不失自我的人。

讀書不僅可以修為自己,更是可以多為社會多承擔一些責任,讀書人的胸懷與格局不是隻趨利於自己,而是面向大眾服務於時代。

很多人讀書畢業以後抱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的眼光只侷限在個人的工作上,所以也就不能突出重圍。

讀書的人,不能丟了自己的風骨

讀書人首先是不與民爭利,因為你讀了那麼多的書不是與大眾爭奪有限的資源,而是要突破侷限為大眾造福。

有時候人有很多的侷限是因為自己的眼光放得不夠長遠,胸懷不夠寬廣,格局不夠大,所以一直生活在侷限的環境裡。

讀書人首先就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格局與胸懷,也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可現在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生怕自己獲得的少,這實在是不像一個讀書人該有的氣度與風骨。

讀書不只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更是要推動這個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忘了自我才能成就自我,忘了名利才能獲得名利,讀書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人,如果沒有這樣的胸襟與格局讀再多的書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