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潼關對於關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這次我去的地方不是潼關,而是在潼關旁邊的另一個地方,其地位不亞於潼關,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西安出發一路過了潼關,過了風陵渡,下了高速,行駛不多時間,目的地就快要到了。

路中間出現了一座荒廢的城樓遺址,這就是蒲州古城西城樓遺址,傳說中的“舜都蒲板”就是這裡,歷為州治府治。1959年三門峽水庫建設,居民遷出,此城廢棄,但是城內遺蹟仍可見。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前行不遠,就是蒲津古渡遺址。

蒲津渡橫跨黃河的浮橋,比西方波斯軍隊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浮橋,還要早48年,堪稱天下第一浮橋。《左傳》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即取道於此。千百年來,凡是秦晉之間的戰爭,這裡都是必爭之地。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大家熟知的三國時候,曹操攻打西涼韓遂馬超,明著陳兵函谷關,攻打潼關,暗著派遣徐晃從蒲津渡過黃河,進入關中,從而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唐初,李淵父子自太原而下西攻長安,蒲津守將不戰而降,使之順利地進入陝西。

蒲津關道是隋唐時期河北道、河東道向京都長安輸送貢賦之路,“諸州調物,每歲河南自潼關、河北自蒲坂達於京師,相屬於路,晝夜不絕”。

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新作蒲津橋,熔鐵為牛以系緪,時鑄八牛,牛下有山,皆鐵也,夾岸以維浮樑”,“緪以竹葦,引以鐵牛。命兵部尚書張說刻石為頌”。

唐開元盛世期間對浮橋進行改造,之前舟浮橋都是以竹索相連,這次改建用鐵索代替了竹索,以碩大壯巨的鐵牛為地錨,八尊大鐵牛分置黃河兩岸,對拽八條大鐵鏈,連船千艘,在秦晉兩地間的大河上架起“連結秦晉之長道”。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古蒲津橋始終是動盪的浮橋。黃河河水年年階段時間上漲,經常改道,只能採用浮橋形式。“八牛鎖蒲津,一橋連三城”,開元大鐵牛成為蒲津大浮橋的主要結構和主要的組成部分。

我在已經發掘的園區內,走到博物館,看著巨大的鐵牛和鐵人。鐵人是1989年出土的,造型生動逼真,表情傳神,據專家從面部輪廓和穿著服飾考證,分別代表著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4個不同的民族,據說四號鐵人還是一名女性,衣服領子是西裝領,衣服的後面還是燕尾服,有人據此考證說我們中國人早就發明的了西裝。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鐵器群總計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一組七星柱。當年出土的鐵牛通體油光發亮,然而鐵牛的位置處於當地地平線以下,由於缺乏保護經驗,開元鐵牛很快就鏽跡斑斑,同時出土的四尊鐵人的表面也有腐蝕。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史書記載“八牛鎖蒲津”,現有4個鐵人、4個鐵牛已經打撈上來,還有4個鐵人、4個鐵牛在黃河裡。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鐵牛作為蒲津橋“地錨”的一部分,與鐵人、鐵板、鐵山、鐵柱等共同組成一個地錨系統,加固蒲津橋,同時“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在五行上對黃河的泛濫也是一種壓制,“鐵牛鎮水”。民謠流傳:“站在城樓用目觀,八個鐵牛鎮河灣。河神水怪嚇破膽,秦晉百姓保平安……”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唐開元鐵人、鐵牛對研究唐代的冶金鑄造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據說在西方公元14世紀才開始應用鑄鐵,比我國晚了676年。

在蒲州即今永濟市境內及其周邊地區,廣泛地流傳著諸多有關鐵牛鑄造、鐵牛鎮河、保護沿河民眾不受水怪侵擾的傳說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懷丙撈鐵牛”,不再贅述。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園區裡除了遺址博物館,還有一個現代復原的浮橋,再現了當時八牛八人的浮橋概貌。

相對於蒲津渡的低調,旁邊入選“四大名樓”的鸛雀樓,名氣就大得多了,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句的。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歷經隋、唐、五代、宋、金,元代毀於戰爭,僅存故址。明代連故址也難以尋覓,就把蒲州西城樓當作“鸛雀樓”。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1997年12月,該樓的復建工程開始,2002年新鸛雀樓落成並開始接待遊人。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簷三層,內分六層。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沿著景區大門緩步而前,園區寬闊,遊人稀少。相比於江南三大名樓,這裡冷清多了,但是一股蒼茫之氣油然而生。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很意外的是樓內還有電梯,我沒有多在樓內文化展示區多做停留,登上了最高層,望著前面的黃河溼地。時值陰雨天,風煙四起,千里寥廓,歷史上繁忙的古渡,現在是一片安詳的田園。

時間在流逝,空間也在改變,這裡再也不是進入關中備用的一把鑰匙了,黃河上已經架起了很多的橋,通了很多的路,我們的交通更加方便了,這裡已經永遠成為歷史的遺蹟。

如果說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這裡就是一把備用的“鑰匙”

錄李益的《登鸛雀樓》一首: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