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強國一代當追“科技之星”

新時代的科學家在追哪些“星”?

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一中的一場分享活動上,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楊永飛向中學生列舉了他心中的榜樣——“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等人,並解釋道:

“這些為中國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是我前進的方向,我是成千上萬名石油人的代表之一,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這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主攻數字岩心與納微滲流技術在油氣田開發工程中的應用,成功解決了油氣水三相滲流規律難以準確預測的基礎難題,用國際領先方案為油田創下數十億元新增利潤的經濟效益。“楊教授是我們心目中真正的科學家,正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與默默堅守,才有祖國的日益繁榮昌盛。”順德一中高一學生尹翀斌在聽了楊永飛的成長故事後,也找到了自己要追的“星”——

以科學家為榜樣,學好本領。

強國一代當追“科技之星”

今年8月,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順德區人民政府等相關單位,開展2021“強國青年科學家”尋訪活動,

旨在弘揚科學精神,致敬科技先鋒,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更多青少年知道“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楊永飛就是尋訪到的10名“強國青年科學家”之一。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裡不能只有娛樂明星,更要有‘科技明星’。

”中國青年報社相關負責人在近日舉行的2021“強國青年科學家”尋訪活動頒獎分享會上說,對“科技明星”的追求能夠使青少年感受到科學家們熱愛祖國的獻身精神、執著追求的科學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可以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和報國的信念,激勵他們積極投身強國事業,勇擔強國使命。

強國一代當追“科技之星”

2021“強國青年科學家”頒獎分享會現場

會上,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副主任陳銳表示:

“我們希望透過本次活動,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激發新時期人才創新活力,推動創新驅動戰略,進一步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氛圍,樹立一批切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科技創新民星榜樣。”

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對於我國建設科技強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錢學森的校友,“強國青年科學家”孫劍始終以老一輩科學家無私奉獻的報國精神和西交大的西遷精神為動力,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將青春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我在國外學到了知識,應該為祖國貢獻一分力量,尤其是從西部走到東部,再走到發達國家,讓我看到了家鄉與國外在科技上的差距”。

“強國青年科學家”、昆明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晶出生於陝西省榆林市,2015年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後學位後,他響應國家號召,選擇回到祖國、回到西部、回到母校。馮晶帶領團隊開創了新型超高稀土碳鹽酸硬防護材料,應用在航空航天等領域,助推我國大國重器研製、增速開發。

包括馮晶在內,這些“強國青年科學家”正處於科研事業的上升期,國家的許多重大創新成果、重要科研突破,無不活躍著他們創新奉獻的青春身影。作為時代的造夢者、追夢人,他們把青春華章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是這個時代“最亮的星”。

強國一代當追“科技之星”

強國青年科學家頒獎分享會現場

學成即歸國的“強國青年科學家”還有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李媛。致力於研究功能食品與精準營養,李媛攻關食品產業瓶頸難題,突破了藥食同源小分子體內靶向吸收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學院教授潘時龍,不斷推進我國微波光子學的技術攻關與人才培養工作。2010年,他放棄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推開了國內微波光子學的大門,成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在劍橋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選擇回國,專注於國家資訊保安密切相關的量子資訊科技,使我國成功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

科研的道路不僅漫長,而且會經常遇到難以預測的困難。

“這就需要我們具備愛國奉獻的精神和科研報國的使命。”

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陸軍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和學生,“有困難才有進步,只有不斷克服困難,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面向航天國防領域,黃陸軍將耐熱鈦基複合材料作為研究方向。他設計製備出網狀結構鈦基複合材料,解決了傳統鈦合金耐熱溫度無法突破600℃的瓶頸問題,耐熱溫度最高達800℃,取得了大量創新成果。

“一想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可能讓我國的飛行器飛得更快、更遠、更高,即使遇到瓶頸,第二天我也會’滿血復活’。”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醫師高強,是很多年輕醫生和醫學生們心中的“偶像”。自從踏入醫學殿堂之初,他就從未放棄向醫學高峰的攀登。他在肝膽外科和肝臟移植的工作中,每年主刀完成近300例各類肝臟手術,已累計完成各種肝腫瘤切除手術2000餘例和肝移植手術200餘例。

強國一代當追“科技之星”

強國青年科學家頒獎分享會現場

這些青年科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強國”精神,即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用“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幫助中國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程群峰看來,

“強國青年科學家”首先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只有將自己熱愛的事業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結合在一起,才能肩負起新時代科學工作者身上的使命。“

科研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鬥,團隊協作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工作遇到低谷時,集思廣益、相互鼓勵、彼此支援就顯得尤為重要。”

程群峰主要從事高分子奈米複合材料的研究,入行10餘年來,他瞄準輕質高強奈米複合材料國際研究前沿,針對奈米複合材料存在的孔隙問題,提出降低孔隙率的普適性策略,製備了一系列輕質高強的複合材料,效能媲美碳纖維複合材料,為未來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把青春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不僅代表要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還要真正將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的事業密切結合在一起,將個人所學服務國家需求,將青春的汗水播撒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強國青年科學家”、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朱軍說。

作為製造業高地,順德已連續10年穩居全國高質量發展和綜合實力百強區榜首。“順德的新機遇在於繼續篤定心智發展製造業,在毫不動搖地以實體經濟為根基的基礎上推動科技創新,使我們的製造業更強。”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委副書記、區長王勇向在場的“強國科學家”發出邀請,希望未來能推動更多企業家與科學家的交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