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寂靜的樂土

與世界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宗教,有許多的獨特性,甚至可以說,佛教是宗教的另類。

首先,作為佛教最高的信仰和崇拜物件的佛,被尊為佛祖即佛教教主。佛教寺廟裡敬奉的是三寶,即佛、法、僧。佛之所以住世,是由於僧人的護持,僧人有著很高的地位,固有沙門不敬王者之說。

寂靜的樂土

其次,佛祖是人,而不是神。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又名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65年,寂滅於公元前486年,與我國孔子、老子生活的時代大致相當。

他29歲出家,35歲創立佛教,80歲入滅。他死後被佛門弟子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者、智者。因此,佛與眾生其實沒有本質的區別,倡導平等。

寂靜的樂土

當然,佛與凡人、凡夫也有不同,是迷惑、愚痴與覺、悟的區別。眾生是執迷不悟的,佛則是覺者,即徹悟之人。小乘佛教裡,達到最高境界的叫“阿羅漢果”,簡稱“羅漢”,大乘佛教就是“佛”。

佛教是以三寶為信仰物件,以實相為解脫基礎,以教化眾生、普度眾生為終極關懷,以涅槃為最高境界,以戒、智慧為解脫方法的世界性宗教。

寂靜的樂土

佛教對人生的種種痛苦,尤其是生老病死的痛苦,有著更為深刻的體驗,提出了許多發人深省的觀點。對人生痛苦的體驗和領悟構成了佛教理論的基礎。

釋迦牟尼出家之前就已領會到人生有生、老、病、死四大苦,於是決心修行,體徵苦的真相,成佛後,他更是體悟並剖析了生苦、老苦、病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攝一切五蘊苦等八苦,甚至更多的苦。

寂靜的樂土

佛教對人生痛苦的體悟之所以比其他宗教更深刻,根本原因在於,它不把這種痛苦的根源歸於某種外在的超人格力量的懲罰,而是歸咎於人自身,歸於生命本身。

因此,超越人生痛苦的途徑也就不必藉助於這種神秘的外力,而是返回自省。佛教向眾生昭示:超越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徑就在於從根本上意識到痛苦之源在於自身,在於自身的種種貪慾,尤其是不死的貪慾。由此,解脫之路、超越痛苦之路就在人“心”,“天堂”“地獄”不離心。

寂靜的樂土

由煩惱人生到涅槃真相,其實就是由無明到般若的轉變。般若即空悟的大智慧,是金剛心。金剛有性:堅固、光明、鋒利。如此的金剛心就是真心,有了真心,就能斬斷肉團心、緣慮心、妄心,能觀照真如,即達佛陀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