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情緒的性質來源於對喚醒、情境和認知狀態的分析

普里布拉姆的情緒理論涉及許多其他的理論。他從神經生理學觀點出發,考慮了評價(如阿諾德)和動機(如利珀)的理論,並形成了認知資訊理論的主張(如西米諾夫)。

最初,普里布拉姆把情緒看作計劃,說它們是“有機體失去平衡時形成的神經程式。”

普里布拉姆說,在正常情況下,以動機為基礎的計劃隨著它的實施過程而調整著,但是,當它在實施過程中遇到阻礙時,就產生了情緒。

無論這種情況使有機體接受還是拒絕更多的輸入資訊(普里布拉姆承認兩種能力都存在),計劃的實施即停止了。

當一項計劃長期保持這種狀態時,那麼就易於產生“倒退”。

普里布拉姆續說,情緒表現比理智行為是更原始和更基本的,雖然情緒不必非得表現出來。因此,存在著情緒的計劃和動機的計劃。

兩者透過體驗交替著。此後,普里布拉姆於1970年認為這種把情緒當作計劃的概念帶來了許多問題,因而,他轉而去研究情感。普里布拉姆將由感覺材料構成的“客觀”世界與情感的主觀世界加以區分,

並提出,當沒有證據表明我們是面臨著客觀的世界時,我們必然依賴於主觀

。這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跡象表明我們能看到、聽到、嗅到、嚐到或觸到某種事物,我們必定是在內心感覺到它。

情緒的性質來源於對喚醒、情境和認知狀態的分析

普里布拉姆把這些情感稱作“作為監視器的情感”。他以堅實的、有實驗基礎的神經生理論據去證明這種主觀情感的存在,並斷言這一觀點比過去的“計劃”觀點更富有成效。

簡言之,普里布拉姆認為,我們並不計劃去愉快、悲哀或憤怒,我們只是感覺到愉快、悲哀或憤怒

。我們作出計劃並完成它們。它們也許極易實行,也許悲慘地失敗了。我們評價它們的得失,這個評價過程是被監視著的,也就是說被感覺到了。

這樣,作為監視器的情感被認作是映象而非計劃,計劃只是在映象所提供的框架中構成的。

普里布拉姆對情緒的最後貢獻是,他提出“進行”的計劃等於動機,“不進行”的計劃等於情緒。

總之,普里布拉姆最近的主張是,應對情感和情緒加以區別,從中情緒研究可以獲益,並且研究應以情感為主要內容。

情感是監視器,而映象是對計劃實施的成功程度的評價。計劃本身允許有機體前進,在這一情形中,它們便是動機。

它們也許受到阻礙,此時有機體受到挫折並且產生情緒

。綜上所述,普里布拉姆雖然採用了一種比較特殊的語言,他的情緒理論與阿諾德的理論基本相同。本質上它採用的是認知現象學觀點,但它也引用了神經生理學的事實作為實驗證據。

情緒的性質來源於對喚醒、情境和認知狀態的分析

普拉奇克的理論最早出現於1962年,現已經過了若干年了。

普拉奇克認為情緒是多維的,它包括強度、相似性和兩極性三個維量

。所有的情緒都能夠表現出強度的不同(如從憂鬱到悲痛);任何情緒在與其他情緒相類似的程度上都有不同(如快樂與期待比厭惡與驚奇更為相似);任何情緒都有相對立的兩極(如厭惡與接受相反)。

在一個倒置的椎體上,垂直方向表示強度,每一塊截面代表一種原始情緒。

普拉奇克在論述中提到了情緒分析中使用的語言問題

。他說,通常我們都使用圖中這類日常的、主觀性的語言去形容情緒。

但實際上還可使用其他兩類語言,一類是對觀察到的行為的描述,一類是對有機體的適應性功能的描述。

比如,主觀上正體驗到快樂或陶醉,同時行為上正在性交或相互佔有,而功能上正在起繁殖的作用

。普拉奇克認為,在論述情緒時,最好使用功能性適應性的語言,因為它象一些基本的適應性作用,一樣也具有同樣的三個維量(即強度,相似性和兩極性)。

情緒的性質來源於對喚醒、情境和認知狀態的分析

從適應性上講,有機體具有保護、破壞,生殖、剝奪,結合、排斥,探索、定向的機能。

普拉奇克認為這是對立的、能夠按強度或彼此間相似的程度而變化的四對機能

。顯然,行為語言也能普遍使用,主觀的語言則只能用於人類。但是普拉奇克只願使用適應性的語言,他認為情緒只是屬於上述型別之一的一種身體反應。總之,普拉奇克認為,主觀情感是情緒產生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也就是說一個人可能具有一種情緒而並未意識到它。

反之,生理變化是情緒產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例如它能在體育鍛煉中產生而不帶有情緒

。對普拉奇克而言,情緒是一種模式化的身體反應,這種反應具有與它相符的、活的有機體所共同具有的適應過程。原始情緒是短暫的,一般由外界刺激所觸發,並且通常包含著生理和表情模式的混合物。

因而,對情緒進行探討的唯一可能是大致地去推測它的具體模式。

這是情緒的一個很廣的生物學定義,因而它只有有限的用處

。但是,普拉奇克認為它有一些重要的含義:(1)情緒包含原型的適應性。(2)情緒包含著認知。(3)情緒包含著進化。(4)由此來看,應按普拉奇克提出的某種特殊方法去研究情緒。

情緒的性質來源於對喚醒、情境和認知狀態的分析

湯姆金斯論述的主要是感情。他於1962年提出了一個有廣泛基礎並有些特點和獨創性的理論。

這一理論與其他理論沒有多少關係,但它促進了伊扎德於1972年完成的比較圓滿、比較充分以及容易與實驗成果相聯絡的研究工作。

湯姆金斯認為感情繫統是始的。也就是說,它具有先天的決定因素,並且與驅力系統(它是次要的和習得的)相互作用,給它提供能量。

他進一步指出,感情不必受到時間和強度的限制,這給它帶來無盡和多變的特點。此處,他指出情緒和動機之間存在著強烈的聯絡。

象伊扎德一樣,湯姆金斯認為感情主要地表現在面部反應上

。如果可以自我意識到的話,它產生的反饋可能是獎賞性的,也可能是懲罰性的。面部反應的有組織的模式是先天的,並由中樞神經系統的皮層下機制所激起。

他並不否認感情也反應在身體變化上,但只是認為它比面部表情的意義要小得多。他假設這些感情的激發是由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放電率決定的,並恰當地指出這一比率可能提高、降低或保持穩定。

這些比率的變化或者不足,實際上助長著情緒的產生。外部的情境和所遇到的各種偶然因素,決定著這些比率變化帶來的是獎賞還是懲罰。

這裡要提到的湯姆金斯理論的最後一點是,作為感情來源的瞬時反應需要一個反饋機制。

由此他認為,一個人要恰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是極少有的。湯姆金斯的情緒理論內容廣泛,

它從對動機概念的分析到生理上的各種可能性都有所論及,並強調先天因素的重要性

。雖然這是一個有趣的理論,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推測性的,與其他理論有較少的聯絡,並且除了對各種原始情緒的面部表情的一些工作之外,它並不以實驗資料為依據。

曼德勒在於1976年發表的、受到極好評價的著作中,對情緒系統作了概括性的敘述。

他謙遜地說,他並不是要提出一種理論,而只是在論述情緒所包含的內容

。但無論如何,我們要對他的理論做充分的和有說服力的說明。認知解釋包括引起對事物先天反應的結構和對自身知覺的評價。

透過再解釋,表情動作引起自動的認知解釋。在認知解釋與自主性喚醒的相互作用中產生情緒行為和情緒體驗。

喚醒給情緒帶來內臟變化的性質和強度,認知解釋對情緒體驗作了分類

,而情緒體驗則在意識中出現,它從意識中的輸出適當地編入常規語言。曼德勒更詳細地研究了喚醒與認知解釋之間相互作用的意義及功能。

情緒的性質來源於對喚醒、情境和認知狀態的分析

他的一般論點是自主神經系統的喚醒為情緒行為和情緒體驗奠定基礎。情緒的性質來自由喚醒、情境和認知狀態引起的意義分析。

由此,它被輸入到意識和行為中。曼德勒認為,喚醒可由兩種途徑產生

。第一,它來自自主神經系統的預成程式的釋放,第二,它取決於意義分析的調解,這調解把精神刺激轉變為自主神經系統的釋放。

由此可見,曼德勒所談論的是從先天因素直至體驗因素的一個連續過程。對喚醒引起的任何可覺察到的輸入都導致自動的意義分析。

這個分析在尋找能消化輸入刺激、把對輸入的分析和對喚醒的知覺相融合的構成物

。當尋找成功了,分析就停止了,而這個具體的構成物便進入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