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心理健康】敏銳識別自我情緒,3步培養情緒自控力,教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心理健康】敏銳識別自我情緒,3步培養情緒自控力,教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心理健康】敏銳識別自我情緒,3步培養情緒自控力,教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哇哇大哭時,身邊的大人對孩子的哭泣或是表現出緊張?或是表現出焦灼不安,或是表現出不以為然,卻很少有父母能透過孩子的哭泣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

實際上,每個孩子在哭泣行為的背後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這才是我們父母應該關注的重點。

01 何謂理智腦和情緒控制力

美國神經學家保羅麥克林曾經提出了“腦三位一體”的理論,他指出,人腦分為原始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原始腦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自身的安全。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人在極度生氣之時經常會滿臉通紅,說話結巴,甚至是語無倫次。這種現象就是因為我們的“原始腦”在主導我們的行為。

情緒腦的主要作用是情緒處理和記憶儲存。

理智腦的主要作用是識別、接收、過濾和轉化資訊,最後權衡利弊,做出相應行為的表現。這種處理能力被稱為“情緒控制力”,主要分為感知情緒、運用情緒、理解情緒和管理情緒這四種能力。

很多孩子經常無緣無故地哭泣,這是由於他們的“理智腦”沒有發育完整,還無法理性地控制好情緒,因此他們的行為更多是受“原始腦”的支配。

當一個孩子哭泣時,他的直接感受可能就是難過、傷心、委屈等等。此時,他是在透過表達情緒向家長求助,確切地說,他需要父母幫助喚醒“理智腦”。

在面對孩子哭泣時,父母通常會採用以下三種方式來應對:

第一種方式,迅速開啟新的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種方式,對孩子耐心講道理。

第三種方式,對孩子進行威逼利誘。

在很多時候,這三種方式確實能產生效果,但久而久之,就會使得孩子缺乏和降低對負面情緒的感知力,等到孩子長大之後,就很難與他人共情。

02 引導孩子學會識別情緒

與成人相比,孩子認識自我情緒的能力較弱,也就是他們不能準確地識別情緒。當他們無法識別出自己的情緒時,自然就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是一道橫亙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

因此,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識別情緒。如何引導呢?我認為我們可以先和孩子溝通以下這三個問題:

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是什麼事情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情緒?

怎麼做才能讓你的感覺好起來?

也就是說,父母要讓孩子透過這三個問題來了解情緒是什麼、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當我們能夠引導孩子識別情緒,掌握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尋找更恰當的方式來疏導負面情緒,那麼,這道溝通障礙自然就移除了,孩子有望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03 三步培養孩子的情緒自控力,做情緒的主人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自控力?

父母首先要和孩子一起認識情緒,然後在此基礎上教會孩子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做情緒的主人。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教孩子認識各種情緒

有一個比較簡單直觀的方法,就是父母用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表達不同的情緒,讓孩子學會辨認和對照。

當然,我們還可以藉助一些專門的情緒繪本等,幫助孩子對照、識別並接納自己的情緒,這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二步,將情緒認知融入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察覺自我情緒

我們可以結合日常生活情形,引導和啟發孩子更好地認知情緒,並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比如,當孩子悶悶不樂難過時,我們可以試著問孩子:“你願意告訴爸媽你現在的感受嗎?”;當孩子笑容滿面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看上去非常高興。”等等。這種將情緒認知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方式,有助於幫助孩子察覺自我情緒。

第三步,製作情緒卡片,正確疏導負面情緒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情緒卡片,把這作為疏導負面情緒的工具。

情緒卡片的正面可以展現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符號,比如“高興”“生氣”“傷心”“憤怒”“難過”等等,這些情緒符號可以鼓勵孩子寫下來或畫下來,然後將卡片放在一個小紙箱裡,父母和孩子輪流抽出卡片,根據抽中的卡片上的情緒符號,來講述自己跟這個情緒有關的故事。

在雙方思考和講述的過程中,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會更深刻地理解負面情緒產生的動因。

接下來,父母可以和孩子詳細討論解決方案:“當你有這種情緒的時候,你會怎麼做?”然後讓孩子把想好的情緒處理方式寫在卡片的背後。這樣方便孩子以後在遇到和卡片上相同的情緒符號時,就可以按照卡片背後標註的處理方式來疏導自己的情緒,最終成為掌控自己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