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三十多歲,真是攢錢的好年紀

三十多歲,真是攢錢的好年紀

我有一個富婆級別的朋友,這兩年我跟著她大開眼界,不是見識了富人的世界,而是學會不少省錢技巧。

她熟識各類果樹的地點,先後帶我撿了免費的斐濟果、牛油果、橘子。。。

她知曉每個超市的特價資訊,我只需隨口一問,便知道這周該去哪裡採購。

她擅長在二手店淘東西,樣樣都是精品,既不顯舊,又很實用。

她熱愛種菜,一年四季勤奮耕種,基本滿足一個家庭的所需。

十年前我可從沒想過自己能成為會過日子的那種人,我得當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女青年,有點錢有點閒,最主要是拿出一點點矯揉造作的氣勢——我要和那些省吃儉用的婦女劃清界限,才不要過那種俗氣的生活呢。

誰能想到,十年後,我歡快地撿果,勤勞地種菜,在超市裡的特價區流連,儼然一個嫻熟的主婦。

這生活雖然俗氣,但過著過著,居然還挺上癮的。

三十多歲,真是攢錢的好年紀

不得不說,三十多歲真是學會攢錢的好年紀。

除了上班帶飯,加油購物用積分卡,關注商場打折資訊等等這類省吃儉用的技能,我的物慾也在逐年遞減。

三十歲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做一次斷舍離。我發現,家裡需要扔掉或者賣掉的物品數量越來越少了。

和物品告別的過程,也是覆盤人生的過程,我意識到,年輕時對物質的盲目追求和在審美上的不成熟,最終換來的是金錢上的大量損失。

相比之下,三十多歲的消費觀就理智許多。今年家裡唯一的大額消費是戴森吸塵器,剩下的消費就是幾件基本款的衣服和鞋子,以及日常所需。

我不會再因為沒有什麼而自卑,必須透過擁有來證明自己,我也很難再對網上的哪個爆款動心,上繳了那麼多的智商稅終於讓我看清廣告的真相,我不再貪便宜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而是寧願付多一點錢給品質。

三十多歲的我,認準了這一種摳門的消費方式:只買真正能夠帶給自己便利和幸福的東西,過那種少而精的生活。

三十多歲,真是攢錢的好年紀

有人說,錢是賺出來的,不是攢出來的。

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對這句話深信不疑。賺錢難道不是為了不再摳摳搜搜,放開手腳去享受嗎?

直到三十歲的時候,我開始對退休這件事有了興趣,在研究了很多提前退休的故事之後,我發現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退休的重點不僅在於你能賺多少錢,更關乎你的攢錢能力。

有人月薪兩萬,花銷無度,到月底需要借貸度過,有人月薪五千,聽上去不多,一年居然能存下幾萬塊。

很多人相信人生苦短,應當及時行樂,不要計較金錢,盡情吃喝玩樂,把喜歡的東西一樣樣帶到身邊,這樣不才是快意的人生麼?

可是這樣的消費也讓我們失去了建立未來的資格,花錢當然可以買到很多快樂,但是積蓄裡有著更多的內容,那裡有安全,有自由,快樂也是更持久更有意義的。

賺錢需要能力,攢錢需要智慧,兩者都應該是生命的主題。我一直很喜歡美國一位人生導師的消費觀,“如果你一天能賺200美金,那麼當你要去買一雙100美金的鞋子時,你要問自己:“這雙鞋值得我半天的生命嗎?”

攢錢並不是一味壓榨自己,而是更懂生活更珍惜生活的過程。三十多歲的快樂,是有時去外面吃頓大餐,有時也去免費的自然裡遊蕩,有時做個讀書寫字的文藝女青年,有時也挑戰用更少的錢生活一星期,是有時望著星空,也有時身在市井。

每個接地氣的日子,都是健康的,美好的,是越來越接近自由的。

二十多歲,專注夢想,三十多歲,專注生活。這樣的轉變,我現在終於不覺得是一個文藝女青年的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