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又名《許仙與白娘子》。《白蛇傳》的故事形成於南宋或者更早以前,清代時廣為流傳,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白蛇傳講述的是一個人與蛇精之間的愛戀故事。傳說白蛇精因避雨與善良的許仙偶遇相識,遂生情意,結為夫婦。後被金山寺法海和尚識破,為阻止人妖聯姻,法海將許仙軟禁在金山中,白素貞為救郎君許仙找到法海和尚發生打鬥,白素貞使用頭上的金釵,施展法術變出滔滔大浪。只見波濤洶湧,排山倒海朝金山寺襲來,法海眼看金山寺就要被大水淹了,趕忙取下袈裟,口中念起咒語,袈裟變成一塊塊磚石,轉眼間就壘起了數丈之高,白素貞不肯罷休,一浪高過一浪,法海咬緊牙關,不停地念咒語,白素貞懷有身孕,這一斗元氣大傷,沒能敵得過法海,敗下陣來。法海拿出金缽,將白素貞收入其中,鎮壓在雷峰塔下。許仙和白素貞夫妻被活生生拆散。

孩童時便聽《白蛇傳》的傳說,知道有座山叫“金山”、寺廟叫“金山寺”,白蛇是為愛情而與法海和尚鬥法,為心愛人而戰,雙方鬥得“水漫金山”。但卻無緣一睹金山寺真面目,只好將“金山寺”留在心中,歲月流逝,更對此充滿了神往。

2014年1月30日與夫人利用春節假期來到了江蘇鎮江,登臨金山,覽勝景。

金山,高44米,周長520米,原是鎮江揚子江段江心唯一的一個小島,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稱。後經滄桑變遷,清道光年間終與陸地相接。東晉時建的澤心寺久已廢毀無蹤,惟“澤心”一名流傳至今,似在昭顯寺在江心的位置。北宋祥符中,因應皇帝的一個奇夢而改稱“龍游寺”。但百姓並不買賬,仍以金山寺稱之。唐朝法海禪師開山得金建寺,故山名金山,寺名金山寺,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聞遐邇,又因《白蛇傳》“水漫金山”名聞天下。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望金山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大街上眺望金山寺

乘車抵金山西麓。下車後,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江天禪寺”坊。清康熙帝大約是覺得“金山寺”太俗,於是賜予“江天禪寺”的雅名。雅名確實不錯,大氣磅礴且十二分應景,但百姓們依然故我,仍舊愛著金山寺名。山門二側牆上,分別嵌有“江天禪寺”和“金山寺”名。兩邊柱子上的楹聯是:“江水滔滔,洗盡千秋人物,閱滄桑,因緣聚散悟空性;天風浩浩,吹開大地塵氛,倚聖教,禪靜止觀覺有情”。

站在這裡看金山,正如一聯所述:

水上立鰲峰,地少天多,一片光明開覺路;門前對龍窟,安禪聽法,萬花飛舞渡迷津。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山門

山門前,三間三樓四柱四坊俏立,八字圍牆向兩邊伸展。石坊內香菸繚繞,四大金剛彩塑像分立通道兩邊,威武雄壯。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相接。站在山門前看,一座座樓臺將金山密集地包裹起來,山便是寺,寺即是山,山與寺渾然一體。整個金山就像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一組椽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形成“寺裹山”奇特風格。寺內建築集中體現了唐、宋、元、明、清各朝藝術的精華,被稱之為“絕勝的金山”。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眺望金山寺、慈壽塔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望金山,寺裹山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望金山,寺裹山

山腳有層層青灰瓦片、塊塊斑駁石板。天王殿後是重簷歇山巍峨壯觀的大雄寶殿。大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3尊金身佛像,西壁是十八羅漢,左右閣樓上坐著56天尊。再往後走發現別有一番洞天。塔、亭、樓、閣,疊影交錯,錯落有致,配合得恰到妙處。後亭比前樓高,再後又高出一層,步步深入,層層拔高。拾級而上,風景更是幽絕,形勝天然的金山寺如畫卷般徐徐展開。穿過迴環曲折的長廊,繞過觀音閣即是七級八面,周設圍欄的慈壽塔。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大雄寶殿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度一切苦厄的匾額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水月道場圓門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藏經樓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曲折長廊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慈壽塔的牌匾楹聯

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金山》詩云: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詩未交待寫於金山的何處,但站在塔上四望,覺得頗為應景。詩句的美,穿透千餘年厚重歷史,仍清晰地展現在今人在面前,一如當年王安石所見一樣!時移世易,但總是有那麼一些東西,恆久不變!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七峰亭前望慈壽塔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慈壽塔俯視寺院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慈壽塔上眺望

由慈壽塔沿石徑迴環而下,行不多遠就見白龍洞。出白龍洞,仰面上望,懸崖高峻崢嶸處是為祖師崖。崖上的小窟便是著名的法海洞,法海洞位於金山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法海和尚裴頭陀苦修之處,洞中,端坐紫金蓮的法海,慈眉善目,不似《白蛇傳》描繪的那般面目可憎。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法海塑像

關於金山的傳說與蛇久有淵源:金山寺開山祖師唐靈坦初到此時一片荒蕪,只得在山後的石洞坐禪,洞裡有蛇常吐毒氣,人觸之即死,靈坦到後借佛力將其收伏。這洞就是白龍洞,內有一條石縫深不可測。第二代祖師唐釋法海到金山修行時也是寺破屋塌,剛到半山懸崖的石洞參禪,忽然腦後刮來腥風臭雨,只見一條桶粗的大蟒盤在那裡盯著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動,後來大蟒遊入長江。

經七峰亭、妙高臺可至金山最高處的留雲亭。出留雲亭南下,穿過三重樓閣,可至楞伽臺。由楞伽臺沿石階而下,折西而北,可到“四寶室”。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七峰亭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妙高臺

開山得金建寺,山便是寺,寺即是山:鎮江金山寺

留雲亭,亭內“江天一覽”碑

神奇的民間傳說《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其緣起大約與金山寺祖法海和尚以定力鬥敗巨蟒有關,也與江島金山,四面環水的地理位置有關。傳說總歸是傳說,但是傳說中的哲理、人性卻伴著美景留在旅途,讓觀景者懂得如何去看待自然界的風景,如何看待人生的風景。

如今,金山寺風景區依然有水,那就是塔影湖。盪舟湖面,可見金山,亦可見寺,清風徐來,回想傳說中的奇幻綺麗,不禁心神盪漾。湖邊新修的觀景路,修長靚麗,兩旁的樹棵棵不同,風韻別緻。金山寺的改造,圍繞著一山一寺一湖,欲將整個金山風景區融入到鎮江三山的歷史文化氛圍中。

歲月流逝,七年過去,想必金山風光更美,更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