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做好3件事,或能助孩子遠離“社交恐懼症”

在大人的眼中,性格開朗的孩子,好像更討喜一些。尤其是在陌生環境中,可以迅速融入進去,並且找到合得來的小夥伴。這樣的“超能力”,可能連一些大人,也會覺得望而卻步吧。

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做好3件事,或能助孩子遠離“社交恐懼症”

社交,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能力,跟年齡沒有關係。可是偏偏,有些孩子害怕社交,一到陌生的環境,他們就會莫名害怕;遇到陌生的人,就會內心發憷,恨不得想逃離。

對於孩子的社交退縮,大多數父母都是“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他們不理解,年幼的孩子,不應該是無知者無畏的狀態嗎?為何會有牴觸和退縮心理呢?甚至,還會強行把孩子推出去,讓他們去做不喜歡的事情。

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做好3件事,或能助孩子遠離“社交恐懼症”

為何孩子會害怕社交呢?原因大多出在這裡

1、性格內向

有部分孩子,他們生性就內向膽怯,沒有與人交流和溝通的慾望。孩子更願意呆在自己的世界裡,獨自去享受這份孤獨單。對於社交,孩子的態度很明顯,就是消極怠慢,所以父母強逼也沒有用。而且,越是強推,孩子的恐懼心理越嚴重。

2、不懂社交

從小到大,父母從來沒有真正交過孩子如何與人相處。本來接觸陌生人的機會就少,父母又沒有系統交過孩子人際交往,很容易使他們產生退縮心理。看似簡單的人際交往,其實需要掌握基本的常識和方式,這樣才不會顯得被動。

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做好3件事,或能助孩子遠離“社交恐懼症”

3、受過傷害

若是在社交中,孩子曾經受過負面影響,也會導致他出現退縮心理。很多時候,父母眼中的小事情,孩子卻很長時間都走不出來。他們在社交中受到的傷害,會一直提醒著孩子,不要邁出第一步。

所以說,孩子的社交退縮都是有緣由的,並非家長以為的他們膽小,或者不願意交朋友這麼簡單。有時候,孩子真的能力有限,他們也渴望跟小夥伴一起愉快的玩耍,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時,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強推和逼迫,而是鼓勵。

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做好3件事,或能助孩子遠離“社交恐懼症”

父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強推逼迫,反而會讓孩子的顏面盡失,自尊心受挫。這樣的後果會更嚴重,有可能會從社交退縮轉換為社交恐懼症。等到最後,孩子會徹底討厭社交,將自己封閉起來。

做個聰明的父母,幫助孩子收穫社交關係

1、不強推

最重要的,自然就是不再強推,尊重孩子的想法,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不願主動社交的孩子。在教育他們時,父母要以引導為主,先從改變性格開始。只要孩子的性格慢慢變得開朗,他就會有社交的需求。

平時,多帶孩子去同齡人多的地方,比如說遊樂場、公園等等。哪怕陪著孩子站在邊上看著,也是社交的一種方式。慢慢就會發現,孩子臉上的笑容多了,行為也變得主動了。這時,沒有父母的逼迫,他們也敢於上前,尋找朋友。

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做好3件事,或能助孩子遠離“社交恐懼症”

2、製造機會

除了帶孩子外出,還可以為他製造社交條件。相對而言,熟悉的環境,更容易讓孩子放下心中的戒備。邀請平時相對比較熟悉的小朋友來家裡做客,提前教會孩子一些社交的小禮儀,讓他做好小主人的工作。

這個過程,不僅鍛鍊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還提高了他的責任心和擔當。培養孩子,更注重的是細節,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更容易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對了,若孩子實在有些為難,那父母就做好榜樣,讓他多學習也好。

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做好3件事,或能助孩子遠離“社交恐懼症”

3、不貼標籤

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是所有父母必備的技能。總在孩子面前說他不好,說他社交能力不行,潛移默化中就會改變孩子的思維。即便是想要努力突破自我,也會因為標籤效應,變得焦慮和膽怯。

多跟孩子溝通,瞭解他內心真實的感受,並給予實質性的幫助。被父母用心照顧的孩子,他們內心都是積極陽光的,就算偶爾會有不開心,失意的時候,也會被克服。總之,多鼓勵和引導,才是幫助孩子走出社交誤區的最好方式。

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做好3件事,或能助孩子遠離“社交恐懼症”

總結

無法在社交中展現自我的孩子,他們大多都性格內向,不夠自信和獨立。所以父母要找準方向,改變孩子的性格,讓他看到更多積極樂觀的方面。從而,把內心消極的一面驅趕走。性格的轉變需要時間,父母多點耐心,相信會塑造出一個“社交小達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