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我們歷經滄桑,依然明亮不墜

中年人的同學群裡時有金句,今早開啟,便發現一句“風光的背後,都是滄桑”,意思很淺,雞湯味很濃,與“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梅花香自苦寒來”大致差不多,沒什麼新意。儘管如此,對於一個都是七零後組成的同學群來說,它比較符合絕大部分人的人生真相。

我們歷經滄桑,依然明亮不墜

一個在異地他鄉做老闆的同學,雖不能與馬劉相提並論,但生活得衣食豐足,偶爾衣錦還鄉是沒什麼問題的,在人前抖一抖風光的姿態,也不過是家常便飯,而其風光背後的滄桑,作為他的同學,心裡自然非常清楚。血汗工廠裡賣過命,推著人力三輪車走街串巷擺過攤,東拼西湊一筆資金開過小工廠,倒閉幾次,最終東山再起才有了今日的成績。且不論風光的背後,經歷了多少辛酸與滄桑,就拿目前來說,每天清晨一睜開眼,看到幾十號人眼巴巴地望著自己,嗷嗷待哺一般,一種芒刺在背的感覺便油然而生。

一個在南方大都市一家知名律所擔任合夥人的同學,常常會在群裡發一些天南地北的風景與美食,以及一些躊躇滿志的自拍。誰又會知道這個風風光光的大律師,都經歷了什麼。出生於窮鄉僻壤的農家,當年高考落了榜,無奈選擇在一所三流大學裡讀了幾年自考,拿到一張含金量並不高的大專文憑,之後南下,在一家酒店做服務員、大堂經理,後來又毅然放棄薪水日漲的工作,閉門苦讀,以純粹門外漢的身份考取了律師資格證,然後一步一步坐上了律所合夥人的位子。雖然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有房有車,在他人眼中過得很不錯,但還是得東奔西走跑業務,並未完全逃離中年的艱辛與勞累。

在知名大學重點學科任教授的,在不大不小的縣城做職位不高不低的公務員的,在中小學校裡當一名衣食無憂的老師的……雖然身上所謂的風光或大或小,但這一代人所要經歷和體驗的滄桑,在他們的生命中,從未缺席,從過去,到現在,滄桑刻在記憶裡,也寫在了臉上。

寫到這裡,我真正想要說的,不是所有經歷的滄桑,都要奔著風光而去,也不是所有經歷過滄桑的人,都可以抵達風光的人生。滄桑,才是一生的常態,而風光,不過是眾生當中千萬裡挑一的意外。我們可以表達對風光者的羨慕,但所謂的滄桑,並不值得美化,它是生命裡一種必然的構成,一種充滿隱忍意味的使命。

我們的父輩,他們一生忠誠於泥土,用汗水和韶華守護種子和禾苗,一寸寸地長大,收穫的不過是生存下去的一點能量,一份希望。他們一輩子行走在滄桑之中,雙手用盡力氣撐起來的,不是一片多麼令人矚目的風光,只是一個家,一個下一代可以追尋新生活的基本前提。

一個在人行道上默默無聞地清汙掃穢十幾年的老環衛工人,他的心裡所想的,或許只是為上學的孩子交得起學費,將風燭殘年的父母生命,延續得更長一點。一對在凌晨三點起來和麵、熬湯、煮豆漿的中年夫婦,不過只為在人流量大一點的街口,適時支起自己的早餐攤點。起早貪黑的艱辛裡,全是一家人在城裡有一個立足之地的渴望……

風光與否,不是界定我們一生的關鍵詞,風光是少數人的事,他們的背後也有無盡滄桑,絕對風光,那只是,極少數人的事。

我們歷經滄桑,依然明亮不墜

小溪清澈,在大江大河面前,它的狹小與膚淺暴露無遺;江河遼闊,但相較於湖泊與大海,它會顯得格外渾濁,格局有限;湖泊與大海,相比於天空,視線侷促,天空相比於大地,有不可避免的虛無……風光是相對的,每一個看似風光的人,都可以是他人眼中的反面教材,唯有滄桑中的堅強不屈,閃爍著金子一樣的光芒。

人生可以是小溪,在幽暗而逼仄的路上,努力澄清自己,用自己有限的分貝,唱出清澈的歌聲,雖與風光無關,但也足夠動人。可以是江河,在渾濁中自有奔湧的氣勢與力量,可以是天空,虛無中鋪展自己的遼闊,可以是大地,悽風苦雨中成就自己的豐富。這樣的一生,正如聶魯達的詩歌所言:我們歷經滄桑,依然明亮不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