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地名討論:“格莊”真的是“家莊”的古音轉寫麼?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格莊”發音的簡文,本意是討論膠東不同縣市區對這個地名的不同讀法,不過有不少朋友看了之後,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格莊”的由來上。大家既然都對此話題感興趣,本文就應景助興,也嘗試討論之。

關於“格莊”的由來,多數朋友都留言說:這是“家莊”的轉寫,“家”在古音中讀作“ga”,後來由於讀音變化,因此,“某家莊”就有了“某格莊”、“某各莊”、“某戈莊”、“某哥莊”等不同轉寫。

這種說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在史料中也能找到相應的例子,比如清康熙版的《萊陽縣誌》中記載的“夏家莊”大集,似乎指的就是現在萊西的夏格莊(萊西也有夏家莊,但村莊規模較小,不太可能是縣誌中說的大集)。

地名討論:“格莊”真的是“家莊”的古音轉寫麼?

對於上述解釋,筆者此前曾深以為然。但隨著接觸的地名增多,心中卻也漸漸生出疑竇,現在處於將信將疑之狀態。

“‘格莊’為‘家莊’的古音轉寫”這種說法,最值得商榷的地方,是無法貼切解釋姓氏以外的地名搭配。換句話說,當“李王張劉”等百家姓與“格莊”搭配時,含義的確與“家莊”相近,彼此可以相互替代。但倘若“格莊”的字首是其他詞彙,比如方位名詞或物品名詞,替換為“家莊”,就有些彆扭了。

以昨天舉例的海陽為例,該市範圍內一共有四十多個村帶有“格莊”的字尾,其中大部分都是姓氏開頭(建村姓氏和現在的姓氏可能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其他的情況,比如岱格莊、索格莊、夾格莊、卓格莊、萊格莊、吉格莊等。

地名討論:“格莊”真的是“家莊”的古音轉寫麼?

根據《海陽市鎮村簡志》的記載,上述村莊的字首,指的均非姓氏,而是方位和物品。岱指的是山,夾指的是地形,卓是“柞”的潤色代寫。如果把它們的字尾改為“家莊”的話,意思上很難理順。比如,“夾格莊”(初姓建村)寫作“夾家莊”,會讓人莫名其妙。吉格莊寫作“吉家莊”,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吉姓人建立的地方,而實際上從古至今,這裡並無與吉姓有關的傳說,“吉”這個字,根據村志的記載,是從“棘”演變而來的。

此外,萊陽和萊山還各有村叫作“前格莊”和“北格莊”,如果把它們分別改寫為“前家莊”和“北家莊”,就更覺違和。

還有一點,如果說現代人無法區分“家”的古音還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在史料當中,也可以見到古人將“格莊”、“家莊”並稱的情況。比如,《清康熙實錄》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諭內閣學士噶爾圖、屯泰曰:遵化所屬,有附近湯泉之婁子山、袁格莊、啟新莊、石家莊、梁家莊。此五莊供辦徭役,其一年地丁錢糧、俱令蠲免。”

由此可見,“格莊”和“家莊”在清初就已經並存。倘若前者是後者的轉寫的話,為何不一起轉寫(上述村莊都在遵化,區域文化差異的因素可以忽略),而還要有所轉有所不轉呢?讓人很難理解。

地名討論:“格莊”真的是“家莊”的古音轉寫麼?

而如果說“格莊”不是“家莊”的轉寫,那麼,它又是從何而來呢?對於這一問題,已故的文史名家王利器先生在《新語校注》中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周廣業曰:「漢書:『秦制,十里一亭。』廣雅:『落,居也。』李賢曰:『今人謂院為落。』」器案:北方鄉村率以某格莊、某各莊為名,各、格亦落之音轉也。

按照王老先生的理解,“格”(各)等是“落”的轉音,差不多就是“場所”的意思。而這種思路,也的確可以解釋“夾格莊”、“北格莊”的含義,也就是“夾在中間的那個場所”、“北面那個場所”。

實際上,如果更通俗一點來說,“格”與東北話中的“那嘎達”有些相似。“北格莊”翻譯為“北家莊”不太貼切,但如果說“北面那嘎達”,就比較好理解了。

綜上所述,家在古音中發音為“ga”不假,但以此就將“格莊”斷定為“家莊”的轉寫,不能令人信服。當然,具體怎麼理解,人各有悟,切勿彼此強求。

(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