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陳友諒大軍兵臨城下,朱元璋差點投降,一個書生幫他逆轉局勢!

陳友諒大軍兵臨城下,朱元璋差點投降,一個書生幫他逆轉局勢

文|歷史的故紙堆

朱元璋成為紅巾軍大元帥之後,又攻下了應天府(今南京),開始執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準備將應天府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進行鞏固。應天府的城牆被朱元璋修得異常堅固而雄偉,大部分都是用整塊的花崗岩或條石砌成。應天府的城牆光是城門就有13座,有的還建有“藏寶洞”,戰時可供士兵休息和存放戰備物資,這種特殊設施在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型城市中極為少見。

陳友諒大軍兵臨城下,朱元璋差點投降,一個書生幫他逆轉局勢!

但城牆不是一天修築成功的,在朱元璋還沒有完全修好應天府城牆的時候,他的死對頭陳友諒就率領大軍兵臨城下了。陳友諒原本是義軍領袖徐壽輝的部下,後來他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王,國號為漢。陳友諒佔據了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帶,地廣兵多,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割據勢力。

面對陳友諒的大軍壓境,朱元璋趕緊召集部下商討對策。有許多將領認為,與陳友諒相比,己方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投降;有的主張逃到鐘山據險而守;也有人主張拼一死戰,如果失敗了再逃跑,萬一贏了呢?

聽了部下七嘴八舌的議論,朱元璋一時之間也拿不下主意,那時候他的實力確實非常弱小,或許暫時委身於陳友諒麾下也是個不錯的辦法,日後再見機行事,東山再起也,建立一番更大的功業也不是沒有可能。

陳友諒大軍兵臨城下,朱元璋差點投降,一個書生幫他逆轉局勢!

不過,朱元璋發現,在大家議論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的時候,大帳的角落裡站著一個書生一言不發,雖然是新來的,但朱元璋看他神情,不像是因為緊張或者害羞才沒有發言,而似乎是一種不屑,這就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了。散會之後,朱元璋特意把這個書生留了下來,問他有什麼主意。

書生叫劉基,是浙江青田人,他一開口就非常犀利:“我看那些主張投降和逃走的人就該殺!”朱元璋知道,敢說這種話,劉基一定早已有了破敵的計策,於是便問他用什麼辦法打敗強大的敵人陳友諒。劉基說:“敵人遠道而來,我們以逸待勞,還怕不能取勝?您如果多用財務賞賜將士,再用伏兵之計,針對漢軍遠來疲憊的弱點進行痛擊,打敗陳友諒就大有希望。”

朱元璋聽了劉基的這番話滿心歡喜,兩個人又商議了具體的細節,不久就把計策定了下來。

按照朱元璋和劉基的計劃,軍中一位曾經與陳友諒熟識的部將康茂才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假裝詐降,答應做他的內應,與陳友諒約定讓他兵分三路攻打應天府。這樣做一來是麻痺陳友諒,而來分散他的兵力,減輕己方的壓力。這封信,是由康茂才的一個老僕送給陳友諒的,這名老僕曾經在陳友諒手下當過差。因此陳友諒在接到這封信之後非常的高興,並沒有懷疑其中有詐。

陳友諒大軍兵臨城下,朱元璋差點投降,一個書生幫他逆轉局勢!

與此同時,朱元璋派出手下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率兵分幾路在沿江幾個重要關口埋伏,自己統率大軍守在盧龍山,只等陳友諒自投羅網。

後來,陳友諒果然親自帶領全體水軍出發,直接前往約定地點江東橋,步兵則分兵幾路從另外的方向進攻應天府。哪想到,在江東橋按照約定的訊號一連喊了幾聲,都沒人答應,陳友諒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急忙命令船隊撤退。可是這時候再撤退顯然已經晚了。埋伏在岸邊和水港裡的朱元璋部隊一起殺出,陳友諒的水軍遭遇突然襲擊,被殺死和落水淹死的將士不計其數,兩萬多兵士,一百多艘戰船被朱元璋俘獲。陳友諒本人在部將的殊死保護下,總算逃了命。

陳友諒大軍兵臨城下,朱元璋差點投降,一個書生幫他逆轉局勢!

這一仗打得陳友諒大傷元氣,朱元璋的聲勢卻越來越大,本來缺乏得力水師的他,這次不但收編了大量經驗豐富的水兵,還獲得了100多艘戰船,等於憑空多了一支強大的水軍。而這一切的成功,都與那位書生劉基有關。此戰過後,劉基在朱元璋軍中的地位直線上升,成為主要謀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