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是最悲催的曹魏武將,地位崇高卻不受信任,同僚巴不得他早死!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在曹魏集團之中,有五大外姓將領立下汗馬功勞,史學家陳壽在撰寫《三國志》之時,特意將這五位將領合在一起作傳,並評價“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正因如此,張遼、于禁、樂進、張頜、徐晃這五位曹魏名將,也被後世稱之為“五子良將”。按照五人的排名順序以及職位高低來看,張遼是名副其實的“五子良將”之首。然而若是從曹操的表現來看,他並非對張遼信任有加。相反,張遼儘管在曹魏集團中地位頗高,但他本人的日子卻不見得有多好過。

他是最悲催的曹魏武將,地位崇高卻不受信任,同僚巴不得他早死!

首先來分析第一個問題,曹操信任張遼嗎?在正式分析之前,子淵先給一個答案——曹操可以信任很多人,也信任過很多人,其中包括張遼,但這始終是有限度的信任,無法真正對張遼放下心來。不少人都知道張遼的成名戰役是“逍遙津之戰”,然而這場戰役卻充滿蹊蹺——從曹操的安排上來看,他對張遼是存有警惕心的。據《三國志·李典傳》記載,“(典)與張遼、樂進屯合肥,孫權率眾圍之,遼欲奉教出戰。進、典、遼皆素不睦。”看見沒,張遼與李典、樂進的關係向來不好,然而曹操卻故意安排李典和樂進兩人,以此來制約張遼。其次,合肥作為江淮一帶的重鎮,曹操竟然只給他七千人馬鎮守,也可見得他對張遼的忌憚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李典、樂進兩人是曹操的元老級手下,曹操對於這二人的信任程度是要遠超張遼的。

他是最悲催的曹魏武將,地位崇高卻不受信任,同僚巴不得他早死!

不過在關鍵時刻,張遼卻沒讓曹操失望——他和李典暫時握手言和,自己帶著800人組成的敢死隊大破孫權十萬兵馬。此役戰果之輝煌出乎曹操預料,“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此戰之後,張遼一躍成為了四徵將軍之一,成為了曹魏軍中僅次於于禁的外姓將領。說來也很正常,張遼立下如此功勳,無論是為安撫張遼本人還是收買人心,曹操都不會吝嗇封賞。可以看到,張遼的地位在此戰之後得到大幅提升,而且曹操似乎對他更為看重了,將其手下的軍隊人數都增加了不少。可事實真就如此嗎?

他是最悲催的曹魏武將,地位崇高卻不受信任,同僚巴不得他早死!

不妨看看曹操的具體安排。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徵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二十一年,從徵孫權還,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同樣是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同樣是駐紮居巢。曹操在增兵張遼之後,又迅速將自己最信任的宗族兄弟夏侯惇調往此地。夏侯惇官拜前將軍,假節鉞,雖是一位“常敗將軍”,但他在曹魏武將中卻是當真無愧的第一。曹操此舉,不就是安排夏侯惇來制約張遼嗎?雖然張遼和夏侯惇雖然同樣擁有“假節”的特權,然而夏侯惇領的“假節鉞”,卻能在特定情況下制約“假節”之人。這樣一來,張遼相當於被變相剝奪軍權。從這個角度考慮,曹操顯然是不太信任張遼的。

他是最悲催的曹魏武將,地位崇高卻不受信任,同僚巴不得他早死!

那麼曹操不信任張遼的原因是因為他不信任外姓將領嗎?很顯然不是,看看于禁就知道了。作為曹操手下元老之一,于禁被加封為左將軍,同樣有“假節鉞”的特權。在關羽圍困樊城之時,張遼明明距離此地更近,但曹操卻二話不說,命令于禁帶著三萬精銳前去救援,兩人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可謂高下立判。那麼新的問題來了,既然曹操不太信任張遼,為何還要許以高官厚祿呢?

他是最悲催的曹魏武將,地位崇高卻不受信任,同僚巴不得他早死!

參考文獻: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於張徐傳》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