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劉姓、李姓、元姓人看過來,過去我們可能不姓這姓,還是少數民族

提示:孝文帝改鮮卑姓氏不能說沒有著這方面的“意思”。另外,拓跋氏被改元氏可能也就有這樣的用意,即元有頭、首、始、大的意思,作為皇族,當然是第一、首領、開始,強大或者是偉大的了。而後來忽必烈把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叫作大元,也取於《易經·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不難看出,在忽必烈的心裡蒙古人才是中國少數民族當皇帝的開始。一改就是一個朝代,誰能不說這是蒙古人對於中原文化的“服從”?

劉姓、李姓、元姓人看過來,過去我們可能不姓這姓,還是少數民族

“大丈夫頂天立地,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這句出自《水滸》的話,常被我們今天在某些場合,拍著胸脯說得響噹噹地。但是,我們也許沒有想到,我們中間一些人的姓在某個遙遠的年代是被改過的,而這些人的祖先在那個遙遠的年代,不改姓就意味著幹不成事情,成就不了一番事業。比方一部分劉姓、一部分李姓,還有很多很多的姓。這一點,多少見證了些中國史上民族融合的過程。

在封建社會最大的事業是幹什麼呢?回答也許只有3個字:當皇帝。但在漢唐,對於一些進入中原地區或者說是離中原地區相對“近”一些的少數民族來說,他們想當皇帝,不改姓幾乎是不可能的。匈奴人當皇帝改姓劉,鮮卑人、突厥人想當皇帝改姓元或者李,這在當時彷彿是一件不得不順從的、約定俗成的事情。

劉姓、李姓、元姓人看過來,過去我們可能不姓這姓,還是少數民族

匈奴人改姓劉,我們在這裡不多說,像劉元海(劉淵)、劉勃勃(赫連勃勃),他們當“皇帝”就是和劉邦拉關係、找親戚,改了自己本來的姓才實現的結果。再說鮮卑人、突厥人改的元姓和李姓。元姓是建立北魏的北魏鮮卑拓跋人明打明改的,公元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複姓為單音漢姓。他在詔令中說:“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複,都要更改。”於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奚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於氏為於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

一改就是一串串。我們今天都說,這麼改是為了讓鮮卑族姓氏不再重複奇僻,與漢姓完全相同,使鮮卑族在漢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這種說法當然沒錯,但事情不可能這麼簡單。關於少數民族姓氏重複奇僻的說法,在王莽的時候就有明確記載了,《漢書·王莽傳》中說:“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

劉姓、李姓、元姓人看過來,過去我們可能不姓這姓,還是少數民族

王莽做了皇帝后,為造成天下一家、盛世太平的景象,就派遣使者攜帶金銀財寶送給匈奴的單于,讓單于改姓。單于雖說是收了禮,但回覆卻道出了當時中原人譏笑匈奴姓氏的實情,所謂“譏”無論如何都不能被現代譯成“取消”的意思。單于改名為知,按王莽的意思照辦。這就是歷史上的“上書改名”。從中,人們不難看出,當時被輕蔑譏諷不僅僅是姓氏,所以,匈奴人後來就大批次的改名了。

孝文帝改鮮卑姓氏不能說沒有著這方面的“意思”。另外,拓跋氏被改元氏可能也就有這樣的用意,即元有頭、首、始、大的意思,作為皇族,當然是第一、首領、開始,強大或者是偉大的了。而後來忽必烈把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叫作大元,也取於《易經·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不難看出,在忽必烈的心裡蒙古人才是中國少數民族當皇帝的開始。一改就是一個朝代,誰能不說這是蒙古人對於中原文化的“服從”?

劉姓、李姓、元姓人看過來,過去我們可能不姓這姓,還是少數民族

道理已經很明白,現在就讓我們回到李姓上來。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人不多的好皇帝,但他都卻幹了一件很多人都不理解的一件事,不但改了史書還改了家譜。唐朝皇帝都公認他們是老子(姓李名耳)的後代,也說他們和漢朝的李廣是一家子,但他們的身上有鮮卑血統是肯定的: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原是北魏六鎮之一的武川鎮的鎮將,這一帶的風氣是胡化的,李虎的祖先李初古拔顯然是一個胡化的名字。李虎家族與其他鮮卑貴族的通婚,使得後代的血緣關係上更接近鮮卑人,李虎之子與獨孤信之女通婚,生出了李淵(大野淵),李淵又與宇文泰的外孫女(宇文泰之女與鮮卑竇氏通婚所生)通婚,生下了李世民。因此,從血緣上說,李世民身上至少有四分之三的血源是來自鮮卑。

劉姓、李姓、元姓人看過來,過去我們可能不姓這姓,還是少數民族

今天,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李世民改家譜的原因?但是,我們一定知道,被李世民“包裝”起來的這部分李姓,很快便名正言順了,讓唐朝皇帝的身份“合法化”了,他們不但自己姓李,還讓自己手下的一些有功之臣也姓李。而北方一些少數民族,也很引以為榮地跟著唐朝皇帝姓李了。但這些少數民族得給自己一個“合法”的姓氏來源,於是,投降匈奴的李陵就被他們公認為祖,用來和唐朝皇帝拉關係。比方說黠戛斯,他們赤發皙面,但也有黑髮之人,就自稱是李陵之後。

在這部分人中,有兩個人後來做了皇帝,一個是李勖存,一個是李元昊。李存勖是五代後唐的開國皇帝,他出身於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為沙陀酋長。祖父朱邪赤心因鎮壓龐勳兵變有功,被唐朝皇帝賜為李姓,編入宗室譜籍。他當皇帝的時候,沿用“唐”為國號,又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並列為七廟,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史家稱之為後唐。但他追贈的這“七廟”(七代祖先),恐怕與他八竿子都打不著,沒有一點血緣關係。

劉姓、李姓、元姓人看過來,過去我們可能不姓這姓,還是少數民族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党項族。他原名原名拓跋元昊,宋朝的皇帝讓他姓趙,他不幹,覺得宋朝皇帝不會打仗、沒出息跟著他們的姓很丟人,而他的李姓也是祖上在唐朝皇帝給賜的(在唐太宗貞觀初年時,李繼遷的祖先拓跋赤辭歸唐,被唐太宗賜姓為李氏)。乾脆,這兩個姓他都不姓了,改姓嵬名,稱“吾祖”(“吾祖”為党項語,意為“青天子”)。他的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元”是他的祖先,“昊”就是天的意思了。

這麼一說,“大丈夫頂天立地,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在古代少數民族那裡就根本行不通,“改”對他們來說才是硬道理。在強大的中原文明面前,他們只有屈服順從,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從劉元海到忽必烈再到李元昊都是。(文/路生)

劉姓、李姓、元姓人看過來,過去我們可能不姓這姓,還是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