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槍斃犯人時,為何一定要十幾個人一起開槍?難道怕一槍打不死嗎?

說到死刑,很多人都是聞之色變。作為和平年代最嚴厲的刑罰,死刑的存在可以說是維持社會和人性底線最重要的標尺。

槍斃犯人時,為何一定要十幾個人一起開槍?難道怕一槍打不死嗎?

隨著人類社會越來越文明,死刑的方式也越來越人道。封建時代那會,砍頭都只能算是最普遍的小兒科。要是惹惱了皇帝,一個凌遲判下來,才叫生不如死。不管是何種方法,古代的死刑制度確實反人類,當然,也和封建體制的愚昧有關。

直到後來火槍的出現,槍決開始登上死刑舞臺,並逐漸取代了砍頭的位置。但在我國,總是有點後知後覺。雖然清末那會,火槍已經在全國普及了,但清政府卻一直沒有將其應用到死刑上。究其原因,在於清朝統治者封建迷信,認為人的靈魂在腦袋,一把小小的火槍是不足起到懲戒犯人的作用的。

直到1894年,清政府才終於首次嘗試了槍決這一死刑方式,被槍決的人叫石川伍一,是個日本潛入中國進行特務活動的間諜。其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因為在天津從事間諜活動被清政府逮捕,由於他是個外國人,按當時的國際條例,我國的斬首死刑對其並不適用。於是,清政府便對其進行了槍決,石川伍一也因此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被槍決的人。

也是看到槍決確實高效好用,石川伍一之後,槍決也慢慢在清政府的死刑手段裡普及開來。到了民國那會,槍決基本上已完全取代了斬首,只有少部分封建軍閥還會保留斬首的刑罰。

槍斃犯人時,為何一定要十幾個人一起開槍?難道怕一槍打不死嗎?

而不管是近代槍決,還是當代槍決。都能看到一個頗讓人疑惑的現象,即槍決犯人時,都是十幾個人站成一排,集體對一個犯人開槍。俗話說一槍斃命,為何還要搞這麼多劊子手對犯人行刑呢?難道怕一槍打不死嗎?

還真是這樣。眾所周知,火槍在剛誕生時,都是那種口徑很大,準度低且還十分笨重的火銃。此外,其彈匣裡還只能裝兩顆子彈,除了換子彈麻煩外,開完一槍槍膛容易過熱,要打第二槍還得等待很長時間。

槍斃犯人時,為何一定要十幾個人一起開槍?難道怕一槍打不死嗎?

所以,在早期的槍決場景中,即便是神槍手,也很難一顆子彈就命中犯人要害。因此,為了確保犯人能被成功處決,一般都是多人配備火銃,集體朝死刑犯開槍,人多了,命中率自然也就高了,而這個模式也一直傳承到了今天。

而到了後來,隨著槍械的不斷進步改善,“一槍斃命”也不再是天方夜譚。按理來說,槍械準度上去了,完全沒必要再沿襲近代十幾個人同時開槍的槍決模式了。但直至今天還沒有取消,這又是為何呢?

槍斃犯人時,為何一定要十幾個人一起開槍?難道怕一槍打不死嗎?

原因在於這一槍決模式又找到了新的立足點,不難發現,現在的死刑都講究人性化。即便是十惡不赦的死刑犯,處刑時也要秉持人道主義。

而多人槍決正好能滿足這一要求,試想一下,行刑人在槍斃一個手無寸鐵的犯人,勢必揹負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負罪感。長久以往,必然會精神出現創傷。

槍斃犯人時,為何一定要十幾個人一起開槍?難道怕一槍打不死嗎?

倘若多人執行便不存在這個問題,每人都在開槍,沒人知道致命的那一槍是誰放的,將這種精神壓力平均分攤到每個人身上,自然便解除了行刑人的道德枷鎖。因此,多人槍決在今天也依然有用武之地。

此外,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對人道死刑的呼聲越來越高。近兩年,注射死刑也開始普及,而且也是兩個按鈕,一個按鈕控制安慰劑注射,另一個按鈕控制毒劑注射。兩個行刑人誰也不知道哪個才是毒劑按鈕,不但照顧了行刑人的心理,還兼顧了對死刑犯的臨終關懷。

槍斃犯人時,為何一定要十幾個人一起開槍?難道怕一槍打不死嗎?

死刑的進步,不僅是人道主義的體現,更是法治文明和國家文明的體現。相信不遠的將來,死刑將更加先進和人性化。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人遵紀守法,安居樂業。死刑再人道,畢竟仍是死刑,雖然過程千種風情,但最後還是殊途同歸。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