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盛行“按輩分取名”,為何如今卻不願意了呢?真實原因很現實

《禮記·樂記》:“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示後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公交、地鐵上大家會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在家裡也要講究尊卑有序,在以前,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就連取名都是按照輩分取的,在講究“字輩”的家族中,姓氏後面一個字也是按照輩分固定的。

古代盛行“按輩分取名”,為何如今卻不願意了呢?真實原因很現實

“字輩”,是名字中表示家族輩分的字,它的存在意味著:“修身齊家、吉祥安泰、興旺發達……”是中國傳承上千年的一種重要取名方式,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制,正所謂:“禮不可廢”,所以“字輩”一沿用至今。

古人對“字輩”的重視程度非同小可,比如說孔子的後代,雖然在明朝以前,孔氏後裔沒有固定的行輩,從四十五代起,開始定下行輩,到了五十六代,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後賜孔氏十字作為行輩字,從此孔氏不能隨便取名,必須按照行輩來。

古代盛行“按輩分取名”,為何如今卻不願意了呢?真實原因很現實

《孔氏行輩告示》中記載:“凡我族人俱當遵照所開列行輩,取名訓字。有不欽依世次隨意妄呼者,不準入譜。”這足以說明古人對“字輩”的重視。曾經人們取名喜歡按照輩分來,甚至必須按照輩分取,可為什麼如今卻不願意了呢?原因其實很現實。

“字輩”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準確來說是618年誕生的,這一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大唐,所以說在唐朝以前,還沒有字輩。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在韓愈修撰韓氏字輩後,字輩才慢慢普及開來。

古代盛行“按輩分取名”,為何如今卻不願意了呢?真實原因很現實

《左傳》曾記載了:“橋如、焚如、榮如、簡如”師兄弟,他們是一輩人,且名字中都有一個“如”,另外,在唐朝時期,字輩也可以是同一代人都名字中都有一個字帶有相同的部首偏旁。

古代盛行“按輩分取名”,為何如今卻不願意了呢?真實原因很現實

宋太宗趙匡胤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創造了對聯式字輩,這對聯字輩共14個字:“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宋朝時期朝廷重文輕武,這是一個文化極度繁榮的時代,字輩也出現了百花齊放滿園春的景象,字輩的形式也處於百家爭鳴的狀態。也正是這個情況,讓字輩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

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才開創了朱氏取名法,明確規定,名的第一個字,不許按照輩分來,大明皇室就非常嚴格的遵守了這個取名法則,就連孔氏也必須遵守。明朝中葉後期,朝廷允許普通人開設宗祠,因此大多數人都有了族譜,取名也得按照“字輩”來。(以前之後皇室和世家大族才能開宗祠)

古代盛行“按輩分取名”,為何如今卻不願意了呢?真實原因很現實

一些家族中,宗族裡還會有人擔任族長,同時還有多位長老,由這些德高望重之人共同決定宗族中的大事,如果宗族之人出現了內部矛盾,一般就會由這些人來調解,倘若有人冒犯家規,他們也有權利對其進行相應的懲罰。

隨著時代的發展,宗法制逐漸解體,人們取名開始嘗試更多可能,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已經有很多人思想開明的人已經不再嚴格的按照字輩取名,只要少部分人依舊按照輩分取名。

古代盛行“按輩分取名”,為何如今卻不願意了呢?真實原因很現實

到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人們對於字輩取名已經變得陌生,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於字輩取名已沒什麼概念,不過在一些家庭中間會出現新舊思想的碰撞,比如說孩子的父母想要自己給孩子取名,但爺爺這一輩的人去要求他們按照輩分來取名字。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比較明顯。

到如今,依舊有很小一部分人按照字輩取名,他們守著家族傳承了千百年來的文化,但多數人在給孩子取名時已經沒有族譜依據,因為從1980年開始,大部分字輩就已經失傳,到2000年的時候,字輩譜已經失傳的差不多了。

古代盛行“按輩分取名”,為何如今卻不願意了呢?真實原因很現實

字輩譜之所以會隨著時代而逐漸被淘汰,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宗族社會瓦解,排字輩本就是宗族盛行時的產物,但宗族瓦解,排字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為一些人的文化程度不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怎麼寫,弄錯字也是常有的事情。

二是:按照字輩取名不方便,現在給父母給孩子取名有多種形式,不過在取名時也能看到,不同時代的父母受到了不同思想的影響,給孩子取名的名字也有所不同,在五六十年代,父母喜歡給男孩取名“建國”、“宏偉”……給女孩取名用到“芳”、“英”、“娟”、“紅”……等詞語,而如今,父母給孩子取名更注重寓意,若是加上字輩就不好取了。

古代盛行“按輩分取名”,為何如今卻不願意了呢?真實原因很現實

三是:字輩譜消失,以及字輩譜中的字用完了,字輩譜上的字本就有限,原本是宗族之人一起商議最後決定用哪些字,可如今宗族解散,字輩譜消失,給孩子取名自然也就不願意再按照輩分來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