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世界哲學源流史》中國近代哲學之五康有為

《世界哲學源流史》中國近代哲學之五康有為

鴉片戰爭以後的幾十年間,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不斷髮動侵華戰爭。戰爭的結局,都是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浪潮,國家民族面臨空前嚴重的危機。

與此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即所謂西學、新學也如潮水般地湧進中國,猛烈地衝擊著中國封建的舊文化。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維新派於

1898

年發動了著名的戊戌變法。變法運動雖然失敗了,但維新派試圖透過實行

富國強兵

的新政,挽救民族國家的危機,因而使這次運動具有愛國主義的性質;他們透過向西方尋找真理,傳播資產階級文化,展開了

新學

舊學

西學

中學

學校

與科舉的爭論,形成了嶄新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潮。因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在這個時期,維新派思想家反對封建頑固派的

天不變,道亦不變

的形而上學,把中國傳統的辯證法思想與西方近代進化論結合起來,形成了以進化論為主要特徵的哲學體系。而這種中國式的進化論哲學,正是他們變法維新的理論武器。康有為的

三世

說是較系統的歷史進化論;梁啟超的

三世六別

的歷史進化論是對康氏學說的補充和發揮;譚嗣同也主張變易哲學,宣揚

器變道變

一切皆變

;嚴復則透過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介紹達爾文的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的進化論,說明中國要救亡圖存,必須根據進化的規律進行變法維新,激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康有為

(1858-1927)

,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後人稱他為康南海,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的領袖。他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早年受過儒家傳統教育,又研讀過佛教、道教經典。清朝政府的腐敗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使他對封建的舊學逐漸產生懷疑。後在上海、香港等地接觸了比較多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轉而學習西學,開始知道西方國家自有一套東西,不能再把它們簡單地看作

夷狄

,從此有了改革中國政治的念頭。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政治學說,成為當時向西方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1883

年到

1898

年,他七次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其中最著名的是

1895

年聯合

1300

多名在北京應試的舉人上書皇帝,即所謂

公車上書

。透過上書,他系統地提出了變法維新的方案: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和保護新興的民族工業,在文化上廢除封建教育,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和民主主義文化。

1898

6

11

日,光緒帝為了挽救清朝面臨的危機,宣佈變法,並召見康有為,讓維新派參與

新政

。這就是著名的

戊戌變法

。但是,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派很快鎮壓了變法運動,光緒被囚禁,譚嗣同等

六君子

被殺害。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國外,逐漸走向保守,反對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他主張尊孔讀經,站在

五四

新文化運動的對立面。

康有為的著作很多,《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戊戌奏稿》影響甚大,另外還有《內外篇》、《諸天講》以及《論語注》、《中庸注》和《孟子微》等等。

變易進化觀是康有為哲學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他倡導變法維新的理論依據。他的變易進化觀,既繼承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成果,又吸取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知識,在總結早期改良主義變法思想的基礎上,試圖突破其前輩

器變道不變

的思想侷限。

康有為強調變易進化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普遍的法則,他說:

蓋變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晝無夜,有寒而無暑,天以善變而能久;火山流金,滄海成田,歷陽成陰,地以善變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壯老,形體顏色氣貌,無一不變,無刻不變。

在此,他明確提出了

變者,天道也

的命題,認為天、地、人,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變易是普遍的、絕對的。

變者,天道也

,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已有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康有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宣傳這種變易思想,則更多地運用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來進行論證。例如,他根據康德

——

拉普拉斯的星雲假說,認為太陽系和其他天體是在不斷演化的,他說:

德之韓圖

康德),法之立拉士

拉普拉斯)發星雲之說,謂各天體創成以前,是朦朧之瓦斯體,浮游於宇宙之間,其分子相互引集,是謂星雲,實則瓦斯之一大塊也。

又說:

天空之氣熱,鼓盪往來,摩擦不息,互相吸引,互相離拒,然而成體,聚合而成團,漸積成大團,吸力更大更久積莫大之團,乃至尋常之理也。

他認為,地球是演化而成的,地球上的生物也是不斷變易進化的,

生物始於苔,動物始於介類

荒古以前生草木,遠古生鳥獸,近古生人

生物逐步從低階進化到高階,人類也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

康有為認為,地球中包含有生物的層累,從下到上,分為

介層、蟲層、大草大木層,而後至於人層

,而這些,正可以證明地球上的生物是逐漸進化的。因此,他從天體演化和生物進化的諸多現象中,看到了事物發展的必然法則,主張

善變以應天

,反對

不變而逆天

。這恰恰是同

天不變,道亦不變

的思想相反對的,從而為當時的變法運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由以上可看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特別是康德的星雲假說和達爾文的進化論,給康有為的哲學思想以深刻的影響,使他突破了中國古代樸素的變易思想的侷限,建立了具有近代實證科學特點的變易進化觀。

康有為在說明變易的根源時,吸取了中國古代關於

陰陽

的學說,接觸到了事物內部的矛盾對立。他說:

若就一物而言,一必有兩。《易》雲

太極生兩儀

。孔子原本天道,知物必有兩,故以陰陽括天下之物理,未有能出其外者。

他還以西方自然科學知識中關於氣、力、質、形、光、聲等物中的矛盾對立現象,來補充說明他的陰陽矛盾觀,他說:

理皆有陰陽,則氣之有冷熱,力之有吸拒,質之有凝流,形之有方圓,光之有白黑,聲之有清濁,體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八統物理焉。

八統

都呈現了對立面的統一,矛盾普遍存在,即是

物理

康有為還說明了統一與對立之間的關係,並看到了對立統一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他指出,

蓋太極兩儀之理,物不可不定於一,有統一而後能成;物不可不對為二,有對爭而後能進

。所謂

有統一而後能成

,是指

物必有合

。他說:

思其正反,正反既異,其道乃成。

在此,他指出矛盾雙方相互依存是普遍的,離開一方就不成其為矛盾,而只有矛盾的

才能構成事物。所謂

有對爭而後能進

,是指矛盾雙方透過鬥爭而促使事物發展變化。因此,他強調了事物的進化是矛盾對立鬥爭的結果。

康有為還認為,變易是一個新陳代謝、去舊布新的過程,並把這看作是不可違抗的法則。他說:

夫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物之理也。

因此,應

用其新,去其陳

。由此,康有為對當時死守祖宗成法的不變思想進行了嚴肅的批判。他指出:

若祖宗之法不可變,則我世祖章皇帝何嘗不變太宗皇帝之法哉。

他大聲疾呼:

守舊不可,必當變法

變法而強,守舊而亡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

顯而易見,康有為極力論證自然界的變易進化,目的是要說明人類社會歷史的進化和中國必須變法的問題。康有為認為,人類社會各方面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正因為不斷進化,人類的生活才愈來愈好。為了說明人類社會歷史進化的規律,康有為把中國古代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的

三世

說與《禮記

禮運》中講的小康、大同結合起來,提出了他的社會歷史進化學說。

康有為

三世

說的主要內容是說,人類社會是逐漸進化的。進化的順序是由

據亂世

變而為

昇平世

,經過

昇平世

而後進入

太平世

,一世比一世進步、文明,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無一例外地都要經過這三個發展階段,這是人類歷史進化的普遍規律。他認為,

據亂世

文教未明

的野蠻時代;

昇平世

漸有文教

的文明開化時代,又稱

小康

太平世

文教全備

的文明全盛時代,亦即康有為理想中的

大同

社會。

他指出,中國歷史上至多達到

昇平世

小康

社會,而從未達到過

太平世

大同

社會,他說:

吾中國二千年來,凡漢、唐、宋、明,不別其治亂興衰,總總皆小康之世也。

他堅決主張,必須打破這種

皆小康之世

的躑躅不前的局面,中國只有求變,求進化,才能進步,才能向

大同

世界前進。

康有為借孔子之志來發揮他的歷史進化學說,他反覆說明,

春秋始於文王,終於堯舜,蓋據亂之治為文王,太平之治為堯舜,孔子之聖意改制之大義,此《公羊》所傳,微言之第一義也。

又說:

三世為孔子非常之大義,託之《春秋》以明之。

康有為借孔子之微言大義,其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闡發由封建君主專制進化到君主立憲制,再進化到民主共和制的歷史必然性,為資產階級的維新變法運動製造輿論。

康有為的

三世

進化說對歷史階段的劃分,其標準不是社會的經濟形態而是

文教

或政治體制,因而是不科學的。儘管如此,康有為的公羊

三世

說,畢竟借孔子之名宣傳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學說,肯定了人類社會由低階向高階的不斷進化,肯定了封建專制制度必將逐漸變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再進而變為資產階級民主制的歷史必然性,這就是他一再強調的

由君主而君民共主而民主,由專制而立憲而共和

的進化之理。

但是,康有為所說的變易進化,只承認量的漸變,否認質的突變和飛躍。他常常強調

進化有漸

字,反對

邃變

。他認為由

據亂世

昇平世

只能是迴圈漸進而超越不得的,他說:

生當亂世,道難躐等

越級),雖默想太平,世猶未升,亂猶未撥,不能不盈科乃能,循序而行。

又說,

進化之理,有一定之軌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時,自當變通

,否則

必生大害

由此看來,康有為的歷史進化觀,雖強調變易、進化,但只主張改良而反對革命的變革,實質上是一種改良主義理論。後來,康有為成為時代的落伍者,反對孫中山等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革命主張,與他奉行的這種改良主義理論直接相關。

康有為的哲學思想總體上是唯心主義的,但其中包含有唯物主義的因素。這種矛盾現象集中表現在他的

以元為本

的宇宙觀中。

是康有為哲學的最高範疇。他認為,

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根本。他說:

元為萬物之本,人與天同本於元。

又說:

孔子之道,運本於元,以統天地,故謂萬物之本。

天地萬物,包括人都是從

派生出來的,

統天地人物。這個

是物質實體還是精神實體呢?康有為把

解釋為

。他說:

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起造天地,天地始也。

針對宋代以來的理、氣先後之爭,他否定朱熹理先氣後的觀點,鮮明地主張,

有氣,然後有理

。他說:

凡物皆始於氣,既有氣,然後有理。生人生物者,氣也。朱子以

理在氣之前

,其說非。

” “

在中國古代一般是作為物質來理解的,所以康有為的觀點至此沒有離開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立場。康有為還用

的概念與近代自然科學中的

元素

以太

相比附,並把它們說成是一回事,用機械運動來解釋事物變化的規律,以此來說明古代哲學中

陰陽

等概念,致使他的哲學帶有一點機械唯物主義的色彩。

但是,就象康有為不能正確瞭解社會歷史進化的本質一樣,他也不能正確地解釋人的精神現象。由於康有為對近代自然科學的膚淺認識,又受到庸俗唯物論的影響,他沒能把精神與物質區別開來,認為兩者是同一的東西。

他說:

神者,有知之電也。

……

無物無電,無物無神。夫神者,知氣也,魂知也,精爽也,靈明也,明德也,數者異名而同實。

他又說:

知氣者,靈魂也,略同電氣,物皆存之。

在這裡,康有為把

看作是

有知之電

,把精神性的

知氣

神氣

等同於物質性的

電氣

,完全取消了精神和物質的界限。

正是由於康有為不能區別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故而強調

物我一體

,他說:

物我一體,無彼此之界;天人同氣,無內外之分。

……

物即己而己即物,天即人而人即天。

最後,他進一步又賦予他的最高本體

以道德的屬性,把

以元為本

歸結為

以仁為本

。他說:

不忍人之心,仁也,電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也。

……

不忍人之心,仁心也;不忍人之政,仁政也

一切仁政,皆以不忍人之心生,為萬化之海,為一切根,一切源。

……

人道之仁愛,人道之文明,人道之進化,至於天下大同,皆從此出。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康有為的哲學,由

,從唯物主義一步一步滑向了唯心主義,

以仁為本

的唯心主義成為康有為哲學思想的最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