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秦朝歷經二世而亡,世人皆傳言秦始皇要傳位的是公子扶蘇,而非幼子胡亥,正是由於胡亥的不作為,因此導致了大秦江山經二世而亡,傳承不過數十年,可悲可嘆。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然而事實究竟是什麼樣子呢,秦始皇嬴政真的是要傳位於長子扶蘇,卻被趙高李斯矯詔,改立幼子胡亥嗎?非也!秦始皇要傳位的的確是胡亥,這一點早被人看出來了,那個人就是為秦國,為始皇帝陛下謀劃計謀,滅亡六國的國尉尉繚,此人智慧非凡,並且會看面相,還會看天象。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他想離開咸陽隱世就是因為覺得始皇帝刑罰太過嚴苛,求人之時還能聽從勸告,但是事成之後就會剛愎自用。胡亥作為始皇帝最為寵愛的幼子有九五之相能登大寶,這他早就看出來了,但是他同樣也看出來了胡亥是一個寡恩少義典型的短命之相。所以他才決定隱世辭官。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尉繚名繚,尉繚一生事蹟,史籍載之不詳,大約活動於魏國由安邑遷都於大梁的歷史時期,著名的軍事家。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因稱尉繚。他所著的《尉繚子》一書,在古代就被列入軍事學名著,受到歷代兵家推崇,與《孫子》、《吳子》、《司馬法》等在宋代並稱為《武經七書》。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關於尉繚的真實生活年代如同其他歷史名人一樣無從查考,只能從歷史文獻的殘篇斷語中推斷,但是這往往前後矛盾漏洞百出。比如人們推斷在公元前334年見過魏惠王,但《史記》中明確記載了他最終在秦王政時擔任了秦國的高階職務。這個時間跨度近百年,顯然有違常識。因此,就像對其他歷史人物一樣,我們只能望洋興嘆。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他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來到秦國的,此時秦王政已親秉朝綱,國內形勢穩定,秦王正準備全力以赴開展對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擊。

當時的情況是,以秦國之力,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六國要是聯合起來共同對秦,情況就難料了。所以擺在秦王面前的棘手問題是,如何能使六國不再“合縱”,讓秦軍以千鈞之勢,迅速制服六國,統一天下,避免過多的糾纏,以免消耗國力。離間東方國家,雖然是秦國的傳統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從事著這項工作,但是採用什麼方法更為有利,則仍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是歷史上從未有人幹過的事情,年輕的秦王深知這一點,他不想打無準備之仗。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另外,當時秦國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戰將如雲,猛將成群,而真正諳熟軍事理論的軍事家卻沒有。靠誰去指揮這些只善拼殺的戰將呢?如何在戰略上把握全域性,制定出整體的進攻計劃呢?這是秦王非常關心的問題。他自己出身於王室,雖工於心計,講求政治謀略,但沒有打過仗,缺乏帶兵的經驗。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實幹少,真要上戰場,真刀真槍地搏殺,一個個就都沒用了。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尉繚一到秦國,就向秦王獻上一計,他說:“以秦國的強大,諸侯好比是郡縣之君,我所擔心的就是諸侯‘合縱’,他們聯合起來出其不意,這就是智伯(春秋晉國的權臣,後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攻滅)、夫差(春秋末吳王,後為越王句踐所殺)、閔王(戰國齊王,後因燕、趙、魏、秦等聯合破齊而亡)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愛惜財物,用它們去賄賂各國的權臣,以擾亂他們的謀略,這樣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則可以盡數消滅了。”

一番話正好說到秦王最擔心的問題上,秦王覺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計尋求的人,於是對他言聽計從。不僅如此,為了顯示恩寵,秦王還讓尉繚享受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每次見到他,總是表現得很謙卑。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相傳尉繚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賞識之初曾經認定秦王的面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

因為看出了秦始皇要傳位胡亥,所以那位秦滅六國的智囊要決意隱退

尉繚認為這樣的秦王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嘗試逃離秦王為他安排的住處,(《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尉繚這段話也是歷史上關於秦始皇面容的最早記錄),相傳“曾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但每次秦王都派人把他追回來,從不因此而責備尉繚,甚至替尉繚準備與自己相同規格的衣服和膳食。最後終於得到尉繚的肯首,願意扶助秦國,入朝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