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劉秀憑藉昆陽之戰成名,被歷史視為典型,為何這場戰爭卻引人質疑!

針對同一件事情時,在不同出發點看待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觀點,完全取決於個人立場的不同。在評價古代的事件時,看法則更是眾說紛紜,很多事情因為記錄者的立場不同自然也會與事實產生偏移,為了突出一個人會存在誇大的情況,同樣為了貶低一個人,評價也會與事實存在偏差。歷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雖然被人津津樂道,但是也存在質疑聲的,劉秀雖然因為這場戰爭讓他出名,但是疑點也是非常多的。

劉秀憑藉昆陽之戰成名,被歷史視為典型,為何這場戰爭卻引人質疑!

在王政君當上太后時,重用眾多王氏子弟,只有王莽能夠在利益中認清形勢,待人也是禮賢下士。當時的人們為了避免戰爭爆發帶來的破壞,決定用“禪讓”的方式將劉姓“天子”換掉,那麼取代天子的重擔變落在了當時正在執政又時儒士的王莽身上。但是王莽只適合做學問,並不適合當統治者,統治者沒能處理好社會矛盾自然就引發了動盪,其中綠林軍可以算是動盪中的一大核心。綠林軍面對人數差距巨大的綠林軍,劉秀憑藉穩定軍心,堅守昆陽;說服各部,組織援軍;拼死突擊,擊潰莽軍這一系列舉措也得以揚名。此戰被稱為“昆陽之戰”,名氣極大,被列為中國古代以少取勝的典型戰例之一。

劉秀憑藉昆陽之戰成名,被歷史視為典型,為何這場戰爭卻引人質疑!

但質疑之聲也一直存在。第一,以王莽此時對國家、對軍隊的掌控力,真能調集多達四十萬的軍隊?兵源從哪裡來,糧餉又從哪裡來?第二,打仗歸打仗,莽軍弄那麼多的豺狼虎豹,豈不搬個野生動物園到前線,要吃多少糧,要多少人去侍候?是皇帝王莽傻帽,還是統帥王邑精神上有問題?第三,昆陽城內綠林軍著名將領不少,怎麼全是酒囊飯袋,毫無主見,聽劉秀一人擺佈?那麼,這場戰爭的真相到底怎樣?我們做一些分析。第一,就雙方投入的兵力看,昆陽城內有綠林軍八九千人,劉秀等人從郾城、定陵等地集中了軍力,沒有具體的數字,但劉秀能“選精兵三千”,總數也大概會有一萬人左右。

劉秀憑藉昆陽之戰成名,被歷史視為典型,為何這場戰爭卻引人質疑!

據《東觀漢紀》,當時抵達昆陽的莽軍為五六萬,這應該符合當時王莽政權的實際能力。但《東觀漢紀》以東漢史臣記開國皇帝“英勇事蹟”,為突出我方以少勝多,綠林軍的人數記載應該只會少不會多,而莽軍的人數記載應該只會多不會少。所以,兩軍的兵力對比,應該是兩萬左右對五萬左右而非八千對四十萬,說以少勝多雖不為過,但完全沒有傳說中那麼恐怖。第二,由於莽軍實際上只有五六萬人,而綠林軍當時的總兵力已達十萬人,分佈在宛城、郾城、昆陽、定陵的軍隊應該也不下五六萬。

劉秀憑藉昆陽之戰成名,被歷史視為典型,為何這場戰爭卻引人質疑!

所以,雖然莽軍在昆陽的區域性戰場兵力佔優,但從整個態勢上,卻處於劣勢。為了虛張聲勢,號稱四十萬。而好事者在路上弄幾頭野獸、幾個大個子軍士,以壯軍威,也完全有可能。但是,史臣在記載時誇大其詞,幾頭野獸被描繪成了動物園。第三,偉大人物總會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否則怎麼成就偉大?昆陽城內綠林將領雖多,大抵屬“草莽英雄”,真正意義上的“綠林好漢”。打家劫舍、殺人越貨是好手,“打得贏則打,打不贏則跑”是一般作風。

劉秀憑藉昆陽之戰成名,被歷史視為典型,為何這場戰爭卻引人質疑!

要和政府軍兵對兵、將對將打陣地戰,卻並不當行。這個時候,劉秀的大局觀和“文化底蘊”就表現出來了。生死關頭,誰意志堅定、誰從容鎮靜、誰有破敵良策,那就聽誰的了。由此也不能不讚賞“綠林英雄”們的胸懷。當然,《東觀漢紀》《後漢書》所記載的劉秀在昆陽、在郾城等地發表的慷慨激昂的演說,應該是當時綠林將領們的共識,但統統被記在了“英雄劉秀的名下。這也並不奇怪,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劉秀憑藉昆陽之戰成名,被歷史視為典型,為何這場戰爭卻引人質疑!

對這場戰爭的情況做一些簡單分析,是希望以這一事件為例,和大家溝通一個經常要遇上的問題。如果對歷史記載存在疑惑,我們當如何面對?是簡單地予以否定、輕率地說絕不可信,還是認真地進行分析,由表及裡、去偽存真,求得或者接近歷史的真相,所以說這場戰爭雖然聲勢浩大,被看作典型,特別是劉秀更是因此而出名,但是實施情況很可能並不會像記載中那樣。我們可以從這件事情中得到一些經驗,遇到問題我們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全然否定,而要認真分析才可以誣陷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