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提起魯迅,大家都不陌生。他刻畫的經典人物,到現在還在口口相傳。而對魯迅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魯迅生前有過兩位夫人,一位是他的學生許廣平,另一位就是他的結髮妻子朱安。

雖然兩位都是他的妻子,但是她們在魯迅心中的意義和地位可以說是天差地別。按理來說,朱安作為魯迅的結髮妻子,或許地位不及許廣平,但夫妻之間生活相處多年應該還是會有一些感情基礎的。

但其實並不像諸位想的那樣,魯迅與朱安結為夫妻13年有餘,而未曾與朱安有過夫妻之實,甚至婚後的第三天便隻身遠赳日本。可見魯迅對這位結髮妻子並不待見,甚至還有些厭惡。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裹小腳的女人

魯迅的一生都在抵制封建思想,他的著作中大多都是在對一些封建思想的反諷。一向追逐婚姻自由的他,卻敗在了父母間的“媒妁之言”下。

1901年,魯迅的母親在為徵得魯迅的同意下,貿然的為兩位素未謀面的年輕人定下了婚約。1906年便以身體不好的名義將在外漂泊的魯迅騙回老家,使其與28歲的朱安成婚。

也許是朱安的長相併不合魯迅心意,或許是這樣半推半就的婚姻使他厭惡,也可能是因為朱安是個纏小腳的老姑娘。總之魯迅對這樣的婚姻,這樣的妻子充滿了抗拒。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他是極度反對封建的思想文化的,而當時較為“盛行”的封建文化,無非就是裹小腳和包辦婚姻了,而他的這位妻子,兩樣都佔了個齊全。

這換誰,怕是都要坐不住了。魯迅既不能怨母親,也不能怨這位小腳女人。他只能選擇逃避這段婚姻,婚後第二天他是在書房度過的,第三天便遠嫁日本。可見他對這段婚姻是多麼惶恐。

魯迅排斥這段婚姻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因為相處不多,連見面的次數都寥寥無幾。且那個年代比較主張“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這種觀念,所以朱安並未研讀過多的書籍,甚至大字不識幾個。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與當時在文學上頗有造詣的魯迅,當然無共同語言;第二呢,首先包辦婚姻就已經讓魯迅抗拒了,但礙於母親的面子又只能遵循。

加上朱安裹小腳,魯迅就更糟心了。他不知該如何對外人提及他這裹小腳的“妻子”。雖然在當時裹小腳是和吃飯睡覺一樣,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在魯迅眼裡這就是一種腐朽,一種不良的文化。

魯迅認為,他的妻子應該是溫婉,懂詩書,和他一樣摒棄腐朽文化的女孩。而朱安卻和他心中所想截然不同。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魯迅常對友人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就這樣,朱安便在紹興陪著婆婆孤寂地過了13年。

大樹倒了,草又能依靠誰呢?

朱安在這世上孤苦的過了69個春秋,不僅要沒有受到先生的寵愛,還需要照料年邁的婆婆。她想不明白,為何自己不被先生喜愛。她好似清楚又好似糊塗,她知道先生是文人雅士,不喜歡裹小腳、包辦婚姻這些“不堪”的事情。

可是裹小腳是剛記事起便被纏上了的,還依稀記得因為疼所以她哭的很慘。婚禮這事也不能由她做主,畢竟是父母之命、媒妾之言,這又豈是她能夠選擇的呢? 朱安這些年是委屈的,有顧不完的家庭瑣事和麻線一樣的思緒。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1936年,魯迅於上海逝世。上海萬人送殯,魯迅的靈柩被長長的隊伍簇擁至萬國公墓,徐徐落葬。而遠在北京的老宅也擺起靈堂,供人弔唁。

朱安身著黑色喪服站於靈堂一側,接待著那些前來弔唁的客人,時不時還抹起淚來。客人見她如此,動了惻隱之心,趕忙安慰到“大師母,請節哀”。

大概這一刻她才覺得自己真正成為周家人,而她作為魯迅的妻,首次被公開,被世人知曉。

丈夫的去世,其實對於朱安來說並無不同。從大婚那日起,便再也沒有見過他的丈夫,魯迅的逃避,使她守了活寡卻不能言。不過十幾年來,也都這樣過來了。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不同的是,從前魯迅雖避她不見,未曾回過北京的住處。但每個月的銀兩足夠她與婆婆花銷,現如今他這一走,這依靠著男人生存的女人,這下便真的成了無依無靠的草了。

魯迅的兩個兄弟,三哥周建人向來清貧,怕是幫不上忙,二哥周作人家累繁重,且從小與家裡關係並不好,這也是指望不上了。

於是只能想起旁的招,給她那位“妹妹”許廣平寫信,希望著能夠擔起她與婆婆的生計。許廣平思來想去,提出要全權處理魯迅版權事宜,索要委託書。這也表明了許廣平的態度,許諾將贍養婆婆和她未謀面的“姐姐”這事應下了。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前半生孤苦,後半生貧苦

每月許廣平將版權部分餘款寄回北平老家,作為婆婆和朱安的安置費。但隨後物價瘋漲,加上朱安和婆婆兩人自小就從未因柴米油鹽所苦惱,就更不會精打細算。

花錢可謂大手大腳,不知收斂。雖之前仍存有餘款加上許廣平寄來的版權款勉強維生,但花錢如流水,錢總有花完的一天。

於是周母(魯迅的母親,後面簡稱周母)不得已只能致信於許廣平“平均用費因現在百物奇貴,米煤蔬菜均較前漲兩三倍。縱極力節省,每月約非八十元不可。而那時的許廣平日子也並不好過,沒辦法勻出多餘錢款。只能求助周作人,但周作人仍不做理睬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朱安雖早些年前未得到丈夫的寵愛,但好在日子過的無憂慮。還有老太太作陪,儘管守了半輩子活寡,但日子還不算難過,得以吃飽穿暖還算是滿足。

丈夫逝世後,雖有常收到友人的捐贈和一些學生籌集的款項捐贈。日子雖不如從前,但也不至於要滿街滿巷借錢才能維持生計那麼難過。

說到生計,她受周作人的慫恿,為了活下去,還想要賣掉魯迅先生的書稿來維持生活,被多方勸阻。要儲存好魯迅的遺物,當時的朱安非常激動,她幾乎用嘶喊的聲音說“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儲存,要儲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儲存儲存我呀!”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這時的朱安內心是崩潰的,年輕時得不到丈夫的愛,年老後還需要為生活奔波。這時候的她,大概真的明白了委屈和難過究竟是何滋味。

可是為什麼,朱安和周母還是處於揭不開鍋的狀況呢?據魯迅的好友李霽野描述說:

“太師母的五十元須留下二十作自己零用,三十為生活費,而一個傭人的工食即要佔去大半,又不能處處計較,想吃的東西總要買,有時頗貴,而買來也未必吃,這是她常覺為難的。又用了兩個女僕,自然難言寬裕。”

原來,這些款項不僅要負擔婆婆和朱安自己的開銷,還要負責僕人的伙食及工資,到後來朱安朱安年歲也高了起來,又需要增加僕人。

魯迅死後朱安不斷收到贈款,債務卻高達4千元,她的錢都花哪了

無形中增加不少支出,周母與周安都沒有收入來源,每到月底支付工人薪酬時,朱安總是要挨家挨戶的借,過起了拆東牆補西牆的日子。

時間久了,漸漸的債務竟高達四千元。四千元放在現在可能,但放在當時可是一筆高額鉅款。

因魯迅家以前是大家大戶,畢竟要展現大家大戶應有的氣量,所以對待僕人都不會太苛刻及計較。雖然平日裡儘管朱安和婆婆每日吃的都是一些醬蘿蔔、稀粥等,但兩個人的生活費卻還要額外養活四個僕人,以及對金錢毫無規劃,導致負債高築,生活困難。

小結:

可以看出,其實女人依靠男人有時候不是件壞事,但過度的依靠會成為一種致命的痛處。許廣平在生活上也頗為依賴魯迅,但她的依賴是有度的,像個皮筋定在那裡,不會太緊也不會太鬆,剛剛好。

而朱安對魯迅的依賴來自與金錢,假如她生命完結在魯迅之前,或許一切都沒有這麼難熬,可惜的是她的參天大樹先她一步倒塌,失去大樹被烈陽直射下的她,漸漸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