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大鵝被套在編織袋裡、雞苗從紙殼箱裡探出頭來、豬和羊成群穿行而過……前段時間,這趟列車上的特殊乘客火了,大家紛紛表示“頭一回見到這畫面”“太可愛了”。央視新聞專欄《我們的日子有奔頭》 第四期的故事 ,就從這些特殊乘客說起……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搭載這批特殊乘客的,是四川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5634次列車。這趟列車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慢火車”。透過“慢火車”,老鄉將自家種植的農作物、飼養的家禽家畜、採摘的土特產帶到縣城裡出售。

作為“慢火車”的列車長,劉偉平時除了查驗車票、服務旅客外,還要引導牲畜上車、幫老鄉聯絡農產品銷路……如此瑣碎的工作,劉偉一干就是28年。當初他為何要選擇值乘“慢火車”?他生活的奔頭是什麼?

從小生活在鐵路邊

依靠“慢火車”長大

平均時速只有40公里,早上發車,傍晚到達終點站,劉偉在“慢火車”上已經值乘28年。這趟車對他來說不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從小到大生活的一部分,“我是完全依靠‘慢火車’長大的”。

劉偉出生於四川大涼山的喜德縣。3歲時因父親工作調動,一家人搬到了成昆線上的鐵西火車站附近。在他的記憶中,小站的生活很單調,孩子們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去站臺上等“慢火車”到來。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上小學後,劉偉開始搭乘“慢火車”往返40公里以外的地方讀書。在車廂裡,他和同學們一起做作業,看小販們討價還價。

那時,劉偉的父母要供家中三個孩子讀書,劉偉每天上學包裡總裝著兩個土豆,餓了就掏出來吃。為了補貼家用,劉偉的母親也經常搭乘“慢火車”,把收購來的玉米、土豆、蘋果帶到縣城裡賣。所以這趟車“慢火車”對於劉偉來說,是自己的“求學車”,更是他們一家的“增收車”。

“‘慢火車’見證了我的成長,我跟它有很深的感情。”也正因此,從學校畢業後,劉偉選擇到5633/5634次列車工作至今。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二十多年來

他見證了鄉親們的變化

在這趟列車上工作久了,列車員們都“解鎖”了一項技能——引導家禽家畜上車。為了保障準點發車,有時候他們的主要工作也要從查驗車票,改為幫助老鄉們把豬、羊、雞、鵝等家畜家禽準時趕上車。

“這些牲畜在老鄉的眼裡,可能不是一頭豬,而是一個學生的學費,一個家庭的開支。”劉偉說。

正是明白這個道理,28年來,劉偉管車、管人,還要管家禽家畜。在他眼中,這趟“慢火車”不僅是連線山裡山外的“橋樑”,更是老鄉們的“致富車”,孩子們的“求學車”。

28年,劉偉的工作態度沒有變過;28年,他所值乘的“慢火車”卻一直在變化……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過去,老鄉們帶上火車的貨物基本是清一色的土豆、蘋果。如今,人們賣著香椿、櫻桃、核桃、花椒、羊肚菌、油橄欖……各色農產品隨四季更替。

車廂裡,貨物堆放得越來越多,農產品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為了方便堆碼貨物,目前列車的5個車廂設有貨物堆碼處,每個車廂兩端可以堆碼一千至兩千斤的貨物。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沿途老鄉們的日子越過越好,笑容也越來越多。劉偉說,大家在車廂裡聊著孩子讀書考學、趕集賣貨的家常。“現在的老鄉臉上洋溢著滿足,他們打扮得漂漂亮亮,民族服裝又幹淨又整潔,跟以前的照片對比,能感覺到差別很大。”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車窗外,沿途的景色也不斷變化。

沿線的土坯房少了,越來越多的老鄉住在新樓裡。隨著公路不斷修通,公路與鐵路連線起來,老鄉們的出行也更方便了。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曾經,很多孩子住在山上,走山路趕火車要花一整個早上。而近年來,易地扶貧搬遷幫助不少家庭從山上搬到山腳下,孩子們趕火車更方便了,“越來越多的孩子靠知識改變自己,走出大山。”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在“慢火車”上為老鄉服務了二十多年,他們身上的變化也讓劉偉充滿了幹勁,“這種改變是不知不覺的,某一天轉身回望就發現他們變得富裕起來,自信起來,那是一種忙碌和收穫帶來的幸福。”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

載著大山裡的乘客

趕上快速發展的時代

這趟往返於四川普雄和攀枝花之間的“慢火車”,開通51年,惠及了沿線約13萬群眾。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站站都停的“慢火車”卻始終如一。

這樣的公益性“慢火車”,全國常態化開行80多對,覆蓋21個省份,每年運送沿線群眾1200萬人次。在高鐵、動車日行千里的今天,“慢火車”不慌不忙,正承載著沿線鄉親們的希望,趕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

列車到站,鵝啊羊啊雞啊上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