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宮鬥劇的爭王位套路什麼時候開始的

似乎只要是宮鬥劇,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爭奪王位的情節。為了爭奪王位,進讒言、弒兄弒父、下毒,各種陰謀詭計讓人看宮鬥劇看得津津有味,但其實,這些套路,早在司馬遷的《史記》裡就寫得明明白白了。

宮鬥劇的爭王位套路什麼時候開始的

西周實行的是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西周時代,立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護周王室的統治和整個社會的穩定。所謂‘’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庶子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一生只能屈居人臣。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秦昭襄王、趙襄子、趙惠文王、楚武王等庶子卻能夠取代本該屬於嫡系的位置,成為諸侯王。他們身處不同的國家,取代嫡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以庶代嫡看似只是特殊條件下發生的偶然現象,實際上卻是當時社會環境發展的必然。

一、以庶代嫡原因何在?

原因一:血緣宗法制瓦解小宗變強代嫡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以及政治上的相對獨立,使得小宗別子們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宗和小宗之間的血緣關係則逐步削弱,宗族的情誼越來越疏淡,周代的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逐漸瓦解。其中實力較強的旁系別宗不願再受到宗法制的束縛,取嫡系而代之。如晉國的曲沃武公。自晉昭侯元年,晉文侯的弟弟桓叔被封於曲沃後,就開始‘’欲入晉‘’,但是屢次被晉人打敗,只好退回曲沃。經過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三代人的努力,最終曲沃武公以旁系的身份成為晉君,‘’盡並秦地而有之‘’。

原因二:禮制崩壞,國君隨心廢嫡立庶

春秋時期,貴族多‘’僭禮‘’,日久習以為常。《春秋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昭公因為季氏‘’僭於公室久‘’,想要殺了季氏,而子家駒的一句回答‘’諸侯僭於天子,大夫僭於諸侯久矣‘’道出了當時社會舊的禮俗流失的普遍性。到了戰國時期,禮樂制度幾乎失去了對全社會的道德約束作用。春秋前廢嫡立庶的第一例是周幽王‘’廢申後及太子,以褒如為後,伯服為太子‘’。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有的諸侯王便拋棄了舊的禮制觀念,背棄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原則,依據個人情感傾向來選擇繼承人,廢掉甚至殺害嫡長子,讓原本沒有合法繼承權的庶子繼位為君。

宮鬥劇的爭王位套路什麼時候開始的

原因三:社會價值觀轉變,有才能的庶子代嫡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諸侯爭霸,階級的壁壘逐漸被打破,許多原本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才透過自己的智慧和謀略得以躋身上層社會,身居要職。與此同時,諸子百家也都在為打破宗法等級觀念而大造輿論。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況提出:‘’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墨家主張‘’任人唯賢‘’的用人之道,貴賤與否不再以先天的血緣為標準,而取決於個人‘’有能與否‘’。

可見,春秋戰國的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對於一個人的評價不再只看重血緣出身,而是綜合品德智慧等方面。這就直指‘’血緣宗法‘’之倫理政治的弊端,在原本宗法制下,只要是嫡子,不論品質好壞、才能大小,必然可以繼位。《春秋公羊傳》中說‘’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如果嫡子是一個驕橫無能的人,繼位後將不利於家族和國家的發展。在這樣的社會思潮影響下,有的諸侯王希望透過選擇有才能的庶子作為接班人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心懷抱負的庶子小宗們也希望透過取代嫡系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大展宏圖。趙襄子的母親是翟族出身的婢女,身份卑賤,所以他非常不受重視。但一個善於相面的人來見趙簡子,看到趙襄子後說:‘’此真將軍矣!‘’經過趙簡子的觀察和考驗,發現趙襄子確實才能出眾,於是廢了原太子伯魯,立趙襄子為繼承人。繼位後,趙襄子和知伯鬥爭,最終打敗了知伯,三家分晉的局面就此形成。

宮鬥劇的爭王位套路什麼時候開始的

二、諸侯王以庶代嫡的主要方式

春秋戰國時期最終以庶子身份取代嫡系坐上君位的諸侯王不在少數,但是他們的代嫡方式各有不同。這和庶子們面臨的國家政治局勢、庶子個人性格不同等因素有關,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以庶代嫡的情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嫡死庶代

如果嫡系的君主去世,繼位的理應是其嫡子。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一旦嫡系君主去世,決定最終由誰繼位的往往是奪權各方的政治實力,庶子們利用國內大臣和他國勢力的支援走向王位。

齊桓公是齊襄公的弟弟,因為看到兄長無德,為求自保逃到了莒國。襄公和公孫無知被殺後國中無主,齊桓公和另一位逃亡在魯國的公子糾都從外趕回國都。經過一番較量,齊桓公和其人馬搶先一步回到齊國,順利繼位。

晉文公重耳的母親是‘’翟之狐氏女‘’,晉惠公夷吾的母親是重耳母親的妹妹。晉獻公早已將齊桓公之女齊姜所生的兒子申生立為太子,但發生了‘’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被逼自殺。晉獻公死後,驪姬的兒子奚齊和驪姬妹妹的兒子悼子相繼繼位,但兩人都被大臣裡克所殺。此時,本來沒有機會繼位的夷吾用土地賄賂秦國,在秦國的保護下回國繼位。晉惠公死後太子圉繼位為晉懷公,不久之後,秦繆公派兵護送晉文公重耳迴歸奪位。

秦惠文王死後,王位已經由嫡子秦武王繼承,但秦武王意外去世。武王無子,武王的母親惠文後想要擁立武王的同胞弟公子壯繼位,而宣太后和其異父弟魏冉主張擁立秦昭襄王為君。秦昭襄王在外有燕趙勢力的支援,在內魏冉擁有一定的兵權,所以秦昭襄王獲得了這場王位爭奪戰的勝利。

宮鬥劇的爭王位套路什麼時候開始的

此外,有的庶子本身並沒有表現出太大能力,嫡死後能夠繼位完全是依靠國內的重臣扶持。比如齊國的崔杼殺齊莊公,立莊公的異母弟齊景公。田常殺齊簡公,立齊簡公的弟弟齊平公。襄仲殺死魯文公嫡子立魯宣公。魯昭公不是嫡子,也不夠賢能,但季武子還是堅持立他為君。

宮鬥劇的爭王位套路什麼時候開始的

(二)恃寵奪嫡

古代國君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利,因此雖有嫡長子繼承製的存在,但也無法阻止有的君王憑個人的情感廢嫡立庶,甚至將嫡子殺掉。這一類庶子多是‘’子憑母貴‘’,由於母親受到君王的寵愛,出於‘’愛屋及烏‘’的情感,君王便產生了立寵妃的兒子為繼承人的想法。

趙國的趙惠文王和趙王遷是恃寵奪嫡的典型例子。趙惠文王的母親吳娃受到父親趙武靈王的寵愛,因此趙武靈王廢太子趙章,甚至直接退居二線,將君位傳給年幼的趙惠文王。趙王遷母親是個歌女,受到趙悼襄王喜愛,所以趙悼襄王廢掉長子趙嘉立趙遷為太子。陳國、衛國、楚國等也不乏這樣的例子。陳宣公殺太子禦寇,立寵妃的兒子為君,即陳穆公。衛宣公殺太子朔,立齊女的兒子子朔為繼承人,即衛惠公。楚平王寵愛漂亮的秦女,廢太子建,立秦女的兒子珍為繼承人,即楚昭王。

(三)弒君奪權

嫡長子繼承製設立的初衷是為了維護家族和政治局面的穩定,但這並不能阻止野心勃勃的庶子對王位的覬覦。權力的誘惑使庶子們拋棄了血緣親情,選擇了弒君這一方式奪位。

楚國有三位君王都是透過弒君奪位。楚武王熊通是蚡冒的弟弟,蚡冒死後,他殺了蚡冒的兒子取而代之。楚靈王趁哥哥楚康王生病時,借探病的機會殺死了楚康王及其兒子繼位。但是楚靈王暴政,弟弟公子棄疾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繼位為楚平王。衛悼公是出公的叔父,出公去世後,悼公攻擊出公的兒子繼位。衛懷公殺衛昭公代而為君。衛慎公父親是衛敬公的庶子,慎公殺懷公而代之。齊國的公孫無知是齊襄公的堂兄弟,殺襄公自立為君。齊懿公是齊昭公的弟弟,昭公去世後殺齊昭公的兒子舍,自立為君。

王權是權力的中心,不管是嫡死庶代或是明目張膽地弒君奪權,非正統方式的王位更替總會伴隨著流血。對於來之不易的王位,有的諸侯王用功績來努力證明自身的繼位雖然不合宗法,但是具有合理性,如趙襄子、秦昭襄王、楚武王。而有的諸侯王毫無抱負,只注重眼前享樂,既不合法也不合理,很快就被人從王位上拉下來。

國君廢嫡立庶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因為他看中的大多是女子的美貌而不是孩子的能力,繼位的庶子能否勝任國君似乎只能看這個國家的運氣了。另一方面,國君廢嫡立庶的做法可能引發嫡子或是其他庶子對王位的爭奪,導致國家政局動盪,如被廢太子趙章發動的沙丘之亂。也正是春秋戰國開了先例,在之後的封建社會中國君因個人情感立庶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如後世的漢武帝因為寵愛鉤弋夫人,在第一任太子劉據倒臺後,立了鉤弋夫人年僅八歲的兒子劉弗陵為儲君;漢光武帝劉秀因為鍾愛陰麗華,廢太子劉疆,立和陰麗華生的兒子劉莊為儲君。

宮鬥劇的爭王位套路什麼時候開始的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風雲變幻的時期,以庶代嫡行為本身就表現了那一時代勇於突破傳統觀念的進步一面,為封建社會以庶代嫡的帝王提供了先例,如唐代的唐太宗、明代的明太祖等君王。司馬遷記錄的這些以庶代嫡諸侯王,不僅豐富了文學創作的畫廊,也為後人研究春秋戰國以庶代嫡這一歷史現象提供的史料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