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同為太子,為什麼朱標的地位異常穩固,而胤礽卻遭遇九龍奪嫡?

朱元璋和康熙的性格不同,各自對待兒子的態度也同。朱標與胤礽的遭遇自然也不一樣。

同為太子,為什麼朱標的地位異常穩固,而胤礽卻遭遇九龍奪嫡?

外剛內柔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個父母諸兄早亡,被迫長年獨自流浪的孤兒。早年的不幸讓他對社會有一種報復感,但同時也讓他對血緣親情的珍視程度超出了常人。

比如明朝的靖江王一脈,這本

是朱元璋長兄朱興隆(本名朱重五)的後代。

不是朱元璋直系後裔的藩王。

朱興隆這個人,

按朱元璋《御製紀非錄》中所言,是個對父母不孝,對兄弟姐妹也也不關心的混賬大哥。

朱元璋和他的關係並不算好。

“幼因皇考(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惜之甚,及壯,無狀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勝言。”

並且,朱興隆的兒子朱文正(小名驢馬)也是一個比較橫的人。

他由於橫行不法,受到朱元璋責問。被罵了一頓後,居然就有叛投張士誠之意。

後來在被朱元璋親自審問時,他也態度極為惡劣。搞得朱元璋感嘆“嘗雲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按理來說,換作是其它人,對這兄侄一門肯定也就死心了。

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後,在第一批封藩諸子時,依然將朱文正之子朱守謙(小名鐵柱)封為靖江王,允其就藩於廣西桂林。

雖然靖江王只是郡王,但待遇規模一點都不低,與親王是一樣的。

同為太子,為什麼朱標的地位異常穩固,而胤礽卻遭遇九龍奪嫡?

後來,朱守謙也橫行不法,甚至公然對朱元璋有怨言。

但朱元璋並沒有跟他計較,仍然多次給朱守謙機會。直至最後無可救藥了,才被迫將其禁錮於鳳陽。

長兄一門三代如此,朱元璋對此也是無奈的很。

“嗚呼!蓋由守謙祖、父愈積淵深,禍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此為止,按說朱元璋已經仁至義盡了。

但是事後,朱元璋還是不忍絕兄長之嗣,仍然以大哥朱興隆的曾侄孫朱贊儀為靖江王世子,並安排他拜訪晉、燕、周、楚、齊、秦等十三藩王,讓他周遊全國,以增廣學識見聞,讓他跟自己的本家親戚多多交往,拉進朱家子弟之間的親人關係。最終使靖江王一支與明朝相始終。

試想,朱元璋對兄侄一門尚且如此,對自己親生兒子能差到哪去?

同為太子,為什麼朱標的地位異常穩固,而胤礽卻遭遇九龍奪嫡?

並且,

朱元璋還是一個從不計較個人名利的父親

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國多過失,被召還回京師,朱元璋準備將他法辦,後經皇太子朱標的解勸,朱樉次年被赦免,放還回了藩封。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主觀性很強的人,他要法辦的人,他就一定會辦,太子朱標出面就能勸解,這顯然不可能。

所以,這個事情的核心實質其實就是朱元璋扮惡人,他故意

給朱標搭臺,讓朱標藉此招攬人心,樹立一個仁慈的儲君形象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是朱元璋給朱標搭臺,朱元璋當惡人,朱標當好人。為朱標拉攏了不少好評。

說實話,當爹的能當到這個份上,中國歷史上估計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皇帝了。

後來秦王朱樉去世,朱元璋雖然對這個不成器的兒子很惱火,但兒子的去世,他白髮人送黑髮人,還是讓他這個外剛內柔的人,傷心了很久。

“且如寢室處所,爾等來朝,吾曾親引指示吾床,周匝群宮人鋪睡處,所有關防有勢。秦不以吾言為法,與小人孤處,殺身之禍必生矣。

老眼昏花為諸子之計,又拭模糊老眼,還親稿淨行,以示諸子

。洪武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記事”——《明太祖欽錄》

上面的引用是朱元璋在朱樉去世後,寫給其它兒子的親筆信。

朱元璋當時年近七十,對兒子的舐犢情深,躍然紙上。

他對其它就藩於外的兒子尚且如此,那對他一直都最重視,且一直都在身邊陪伴協助自己的長子朱標會是什麼感情,就不用多說了吧?

因此可以這麼說:

朱元璋對朱標,他是至始至終都堅定得以朱標為太子。任何事情都沒有動搖過他的這個決定

朱標在太子位置上的穩固程度,不亞於皇后寶座上的馬皇后。

同為太子,為什麼朱標的地位異常穩固,而胤礽卻遭遇九龍奪嫡?

朱標並非軟弱之人

長久以來,我們現在看到的朱標形象,其實是被文人加工後的形象。不能說嚴重歪曲吧,但起碼歷史上的朱標能坐穩太子之位,他就絕對不是一個性格軟弱的人。

朱標十歲即被立為王世子,明朝建立後成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其太子之位一直堅如磐石。

而早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就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啟請太子處分,然後奏聞。”

眾所周知,皇帝讓太子主持處理政事,這會對皇帝權力構成相當威脅,所以歷代皇帝很難做到放手讓太子參與政務,更別說朱元璋這種工作狂型的開國之君了。

他敢讓朱標處理政務,這絕對是對太子有極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決定。

在朱標主持政務期間,正好也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發期(除藍玉案)。這三大案,朱標都有親自過手。他除了因為受孫子牽連進胡惟庸案的老師宋濂求情外,在史料中看不出朱標與朱元璋在大政方針上有過明確的對立。

即便是對立,只要朱標求情,朱元璋也必然會照顧他的感情。

這從側面也可以看出,朱標和朱元璋就是在玩政治紅白臉

朱元璋給兒子搭臺,讓他作為自己在政治上的緩衝器。而朱標也能借朱元璋的威懾而使人心歸附自己。二人利益和立場是高度的一致,沒有任何對立。

但是,這種政治合作卻被後世文人塑造成了暴君和賢子的形象,這就有點小家氣,不懂帝王政治了。

別的都不說,

就單說建文帝朱允炆,他也是被後世文人說成是“仁柔”之君。但是他在繼位之後,就接連廢掉五王。他把自己的叔父要麼逼死,要麼囚禁。從這一點來看,哪裡看得出他是一個“仁柔”之君了

所以說,簡單的用仁慈評價帝王,這本身就是很膚淺的想法。朱標作為朱元璋傾力培養的儲君,他能差到哪去?他能有多軟弱?

朱元璋讓朱標當太子,這絕不是簡單的父親愛兒子

同為太子,為什麼朱標的地位異常穩固,而胤礽卻遭遇九龍奪嫡?

外柔內剛的康熙

歷史上的康熙皇帝一直就是仁君形象,就連他的諡號也是“仁皇帝”。

但是康熙只是一個表面仁慈的人而已,他對大臣、對兒子,表面上都非常的好。但是在內心裡,他是一個非常剛硬的人。

誰要是得罪了他,他就會記恨一輩子

網上有種說法:

康熙的兒子只有兩類,他與孝誠仁皇后生的兒子,以及他與別的女人生的小孩;康熙的女人也只有兩類,他的妻子孝誠仁皇后,以及陪他睡覺的女人。

對於胤惿、胤禛(雍正)、胤禩這些他與別的女人生的孩子,康熙是真的瞧不上。

他的心裡只有一個兒子,就是太子胤礽。

對於敬敏皇貴妃、惇怡皇貴妃、愨惠皇貴妃這些女人,康熙是真的瞧不上。

他的心裡只認可一個女人是他的妻子,就是生下胤礽就去世了的孝誠仁皇后。

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是一個對感情非常看重的人。畢竟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是要有感情寄託的,康熙和孝誠仁皇后的感情好,但是孝誠仁皇后早早就去世了。於是,

康熙就把他對孝誠仁皇后的感情,全部傾注在了胤礽的身上

但是我們知道,感情是雙向的。

如果只是一方付出,另一方卻不領情。感情最終必然會演變成怨念。

歷史上,康熙對胤礽是父愛滿滿,但胤礽卻不領情,他對康熙則有點忽視。

一個有情,一個無意,這就是後來康熙會廢胤礽,繼而引出九龍奪嫡的根源。

同為太子,為什麼朱標的地位異常穩固,而胤礽卻遭遇九龍奪嫡?

關於這一點,可以舉幾個例子。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到鄂爾多斯巡視。他臨走前,留太子胤礽在京城坐鎮。這期間由於父子兩人隔得遠了,於是康熙就以父親的身份給胤礽寫了很多奏摺書信。

比如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初一,康熙給胤礽硃筆御批:

我身體很好,你好嗎?給你的諭旨都是我一日一日,零零散散寫的,因此一段段不連貫。給皇太后上奏的時候要寫清楚,若是不恭敬可不行。

還比如十一月初六,康熙再給皇太子胤礽連降兩道諭旨,講述他在鄂爾多斯的見聞。

鄂爾多斯有5斤的兔子,重於4斤8兩的很多。春天去軍營的時候,索尼特地方的孕兔重達5斤。不知京城的兔子可有過重5斤的?

從上述康熙與胤礽的書信來往可以看出,康熙對胤礽是真的有感情。但是胤礽卻無法理解康熙對他的感情,沒有及時回信。於是康熙就寫了一道怨氣慢滿滿的諭旨:

我身體安好。皇太子好嗎?我唯恐皇太子自遠方過於思念,因此將我們這裡出行愉快之處反反覆覆咯哩囉嗦寫了送去了,

為什麼一句回覆我的話都不寄信過來?這麼多奏摺寫的時候,一點擔心憂慮也沒有,有這種道理嗎?從今以後我多餘的話再也不寫了

是的,

康熙因為胤礽不給他回信,於是康熙就生氣了……

同為太子,為什麼朱標的地位異常穩固,而胤礽卻遭遇九龍奪嫡?

一個能因為寶貝兒子沒給自己及時回信就生氣的爹,他的記仇心之強,還用多說?

像這樣康熙記仇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胤礽16歲,當時康熙生病了,胤礽服侍。但胤礽在服侍的過程中沒有表現出一絲擔憂的表情,於是康熙被他遣返回宮了。是的,康熙又生氣了……

還比如康熙四十七年,胤礽36歲,在前面的各種前奏和太子平時各種得罪人花樣作死之後,胤礽第一次被廢。

然後康熙下了一道諭旨:

今觀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難出諸口,

朕包容二十年矣

,乃其惡愈張,僇辱在廷諸王貝勒、大臣、官員、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

仔細看看,胤礽36歲被廢的時候,康熙說他忍了胤礽20年。20年前就是胤礽16歲的時候。一個仇恨能記20年,康熙這麼記仇,可見胤礽實在是活

累啊

並且,胤礽的其它八個兄弟又整天在康熙面前打他的小報告。有這種一根小辮子被揪了20年的父親,有這種整天坑自己的兄弟,胤礽豈有不廢之理?康熙朝鬧出奪嫡事件,自然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