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長江水流過三峽大壩後,向東流到武漢,可是最近一段“武漢長江見底兒”的影片,讓很多人又開始跟風罵三峽:要不是三峽攔著蓄水發電,這河道怎麼能幹呢!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2021年2月長江天興洲北側乾涸

咱們先來看看到底是哪段長江沒水了?原來是出了武漢市區還往東的天興洲那裡,看衛星圖,原來江中心有個沙洲,把長江分成了南北兩股。乾涸的江段是北股,並非長江的主流南股。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長江武漢天興洲段長江衛星圖

這段長江只是2021年見底了嗎?經查閱資料,在2013年、2017年均出現了乾涸的情況,而且武漢市民還拿天興洲的沙灘當成了很好的旅遊網紅打卡地,經常有露營、沙灘摩托等活動在這舉行。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2013年10月天興洲大橋(北段)附近長江干涸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2017年2月長江天興洲段乾涸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從三峽大壩到武漢,沿江大約550公里。三峽放的水一般一天時間能到武漢。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真的是三峽只顧發電,蓄水不放嗎?三峽是怎樣排程的?

按照正常執行期排程規程和國家防總批覆要求,三峽水庫需在每年6月10日消落至汛限水位145米,轉為汛期排程。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水利部《三峽水庫最佳化排程方案》指出:枯水期,三峽水庫水位在兼顧航運和水資源需求的條件下,根據發電需要逐步消落(逐步降低壩前水位)。電站在不小於保證出力的條件下,水庫一般儘可能維持高水位執行。當遇到特枯年水量不能滿足發電要求時,電站按降低出力執行。若水庫已經消落至枯期消落低水位155。0m時,一般按來水流量發電,若遇來水特枯,下游航運和用水需要加大洩量時,可適當動用枯水期消落低水位以下庫容透過加大發電出力進行補償。

【這一段專業術語太多,簡單講,上游來水量較多時,可以兼顧發電,如果上游來水少恰好下游用水又多,就可以犧牲發電效益。】

每年1~2月份,水庫下洩流量按6000立方米/秒左右控制,至5月25日(汛期到來前)水庫水位均勻下降至枯期消落低水位155米。如遇枯水年份,實施水資源應急排程時可以不受以上流量、水位限制。

【這一段就是說在未遇到大旱年份,水庫壩前水位就降到155米,而不是很多人想當然的:別攔著,一方到底算了。那樣行嗎?可能下游短時間不旱了,但是上游還航運嗎?還用水嗎?當然不能只顧一頭,要在上下游用水上找平衡點。】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建了三峽大壩,還是沒扛住洪水、沒解決大旱,只顧發電了?

三峽大壩其實作用很大,說個不算太準確的話,就是把長江天然流水量和水位,透過攔、蓄、放排程,儘量調整得平穩一些,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而是儘量與下游的用水需求趨勢接近(當然不可能完全一致,這也是下游還會出現旱、澇的原因)。如果沒有三峽的調蓄作用,完全自然,那就極可能出現大旱或大澇。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三峽工程怎樣在枯水期為長江中下游補水?

長江中下游每年12月至來年3月是枯水期,天然情況下,多年平均流量3500立方米/秒。枯水期內,沿江各種用水都會緊張,荊江下半段淺灘航道幾乎每年都會出現阻礙航行的情況,長江口的海水出現倒灌。三峽自2003年開始蓄水以來,每年枯水期都為中下游及時供水和補水。

但是供水和補水都要科學排程,不是想放多少就放多少,想什麼時候放就什麼時候放,整體的排程原則是:控制葛洲壩下游廟嘴這個地方的水位不低於39米,對應下洩流量不小於5500立方米/秒,使三峽工程下洩流量比截流前自然流量還要高2000立方米/秒。這樣枯水季中下游的工業生產、居民生活、農業灌溉、航運、生態用水等需求都能滿足。

如果下游有抗旱用水特殊需求,下洩流量還要繼續增大。比如2006年長江中下游持續大旱,三峽水庫加大了下洩流量到6000立方米/秒,就有效緩解了旱情。

長江武漢段幹了!又是三峽攔水發電“惹的禍”?

結論

不要再責備三峽水庫了,沒有它,可能你遇到的情況會更嚴重。

關注

@工程師天張

,為你解讀熱點新聞背後的科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