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周武王伐紂,為何止而不前,最終班師回朝!

武王伐紂的故事隨著《封神演義》的小說讓大家所熟知,但真實的歷史上,武王伐紂其實並不是一次性展開戰爭,而是經歷了一番波折的。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去世,其子姬發繼位,後世稱為武王,其時武王自稱為太子姬發(當時並無武王一說,帝王死後,其子孫將其一生進行總結,冠以諡號,周武王乃後世稱謂)。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姜尚(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

周武王伐紂,為何止而不前,最終班師回朝!

公元前1049年,即位後的第二年,周武王率大軍先到畢原(今陝西省長安區內)文王陵墓內進行祭奠(可參考《封神演義》,周文王被紂王害死),後轉而東行向商朝國都朝歌進發。同時在先鋒部隊中豎起寫有姬昌名字的大木牌,稱自己為“太子發”,意思部隊仍由文王任統帥,向商紂王復仇的意願明顯。待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時,商朝各地方有諸多部落首領聞訊趕來參加。商紂王人心向背、外部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當時各部落首領都紛紛勸說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打敗商朝。但周武王和姜子牙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殷商氣數未盡,在部隊渡過黃河後又令全軍止而不前,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因時機還未完全成熟,全軍班師回朝,這次滅商的大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

周武王伐紂,為何止而不前,最終班師回朝!

三年後,商紂王統治的朝廷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忠臣良將被商紂王折騰的一乾二淨: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裝瘋,被罰為奴;微子感覺無望,已經出走,隱居起來;百姓們不敢口出怨言了。這個時候周武王覺得商紂王朝廷已是分崩離析、眾叛親離了,征伐紂王的時機已經成熟。

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多個部落,進攻商紂,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史稱“牧野之戰”。武王用5萬精銳士兵打敗殷商70萬大軍(其實一半以上計程車兵均為奴隸和俘虜,戰鬥力不強,且民憤久遠,戰鬥一開始就倒戈相向,幫助周攻打商軍)。兵敗後,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周武王伐紂,為何止而不前,最終班師回朝!

周武王的伐紂大業,為什麼止而不前,因為當時周武王認為商紂王的統治腐爛的僅僅是外部環境,朝歌內部還是比較有向心力的,忠臣良將還很多,強行攻打商朝會造成天下混亂,民不聊生。從這一方面說,周武王其實胸懷天下,心繫百姓,是不可多得的仁君。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在眾多能人志士的輔佐下,開創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偉大措施,史稱“周禮”,其核心思想為“敬天保民”。從周朝開始,中華民族開始擁有了自己的文明,封建王朝盛行的各類制度就此奠基,包括政治結構中的諸侯分封制,社會體系建設中的宗法制,土地劃分的井田制,中華文化中的的禮樂制,影響中國長達三千多年,為中華文明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歷史沉澱。

周武王伐紂,為何止而不前,最終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