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繼續分享我的旅行見聞,今天我們到廣東清遠的圍鎮村,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民俗,叫“舞被獅”,名字是不是很特殊?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圍鎮村位於廣東省佛岡縣,自清朝道光年間建村以來,村民們始終將“和”字封為為人處世的行為法則,情同手足,相敬如賓。鄰里團結是非少,家庭和睦百事興。踏入圍鎮村,隨處可見一副副關於兄弟、夫妻、婆媳和鄰里間和睦的對聯,掛在各家各戶的大門上,向世人傳達著村裡的“和”文化。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每年的正月十五,當你來到圍鎮村,便能看到這樣熱鬧的民俗活動——舞被獅。不同於我們常見的舞獅表演,這裡的村民們舞的不是“獅”,而是被單。被單下面的兩個人也不是普通的表演者,而是村裡每家每戶的婆婆和媳婦。據說,這個獨特的風俗與村裡的一位先祖有關。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劉行修是圍鎮村第十代的人,他在清代咸豐三年的時候考取了貢生。貢生送到京師去讀書,為國家,為朝廷培養人才。相傳,劉行修在仕途上是一帆風順,然而有件事卻一直讓他很頭疼,那就是家裡的婆媳關係。劉行修的妻子與他的母親性格不合,常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吵得不可開交。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讓夾在中間的劉行修左右為難。而且當時的圍鎮村雖然是鄰里和兄弟都很和睦,婆媳關係卻如同劉行修一家,多多少少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男人們在外勞作,十分辛苦,晚上回到家又得面對婆媳矛盾,這讓他們整日疲於應付。念及於此,劉行修萌生了一定要解決這一矛盾的想法。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舞獅是中國一重常見的民俗表演,每年節慶時分,圍鎮村都會請舞獅隊到村裡表演。舞獅不但帶給了這個村子喜慶熱鬧的氣氛,同時也帶給劉行修解決婆媳矛盾的靈感。有一天,他宣佈要在村裡舉行一場比賽,讓村裡所有的婆媳拿出各家媳婦的新被單,模仿舞獅的動作來舞被單,看看誰家的婆媳配合默契,舞得最好看,而評委便是村裡所有的男人。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舞被獅,它需要婆媳倆溝通,要對話,怎麼樣協調動作才能把被單舞好?慢慢地,婆媳之間本來有點心結的,但是透過舞被獅增加對話,把被獅舞好,婆媳之間就能夠比較和諧。劉氏先祖的這一獨特發明已傳承了上百年,至今還影響著後世子孫。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過兩天就是正月十五,村子裡又要舉行一年一度的人舞被獅表演。小周和婆婆今天特意開車去集市上挑選一張新被單。如今婆媳倆的關係非常和睦,經常一起外出逛街,家裡有什麼事情,小周都願意首先和婆婆商量。可五年前小周剛嫁過來的時候,倆人相處得卻並不愉快。因為生活習慣不同,小周跟婆婆之間常會鬧些矛盾。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最為激烈的一次,就發生在結婚第一年的正月十五那一天。有一次小周在洗刷的時候,突然回到房間,就發現自己床上蓋的那張被單不見了。小周覺得奇怪,就問老公,老公告訴她是媽媽拿走了。小周追問婆婆把被單拿去幹嘛呢?婆婆就說,拿著被單去祠堂拜一拜。原來,小周的婆婆拿著新媳婦的被單去村裡的祠堂拜祭祖先了,她希望祖先保佑家裡婆媳和睦,早洩添丁進口。然而對村裡的這一習俗,毫不知情的小周卻因為婆婆擅自拿了自己的私密物品感覺很氣憤。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婆婆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是長輩,拿了你的被子,這是我們村的風俗,媳婦不應該有什麼意見。因為這件事情,倔強的小周和婆婆鬧起了脾氣,倆人冷戰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在丈夫的耐心解釋下,小周才得知村裡舞被獅習俗的意義,進而對自己的行為十分愧疚。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於是小周主動跟婆婆攀談,讓婆婆教自己舞被獅。而婆婆想到自己當年嫁過來的時候,與她的婆婆相處的種種情形,漸漸也多了一些對自己兒媳的理解和包容。慢慢地,婆媳倆舞被獅的動作越來越協調,生活中兩人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如今,小週一家三代婆媳相處得其樂融融,成了村裡婆媳相處融洽的楷模。

廣東佛岡圍鎮村,清代一位貢生髮明“舞被獅”,考驗婆媳默契

如今,舞被獅由最初的評比,演變成每年一度的民俗活動。媳婦舞獅頭,婆婆舞獅尾,寓意婆媳和睦,母愛傳承。婆媳各拿竹竿相互敲打,寓意消除隔閡,互相理解。燃燒柴火,寓意來年的生活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