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呂公為何將呂雉嫁給劉邦,為何在起事之初大家都推舉劉邦為沛公

漢高祖劉邦是歷代王朝中第一個以布衣出身成為開國皇帝的人,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在他出生之後,他就有遠大的志向,不願從事田間勞動,等到成年以後,他就擔任了泗水亭亭長,這個職位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從劉邦年輕時的志向及以後的成就來看,做人一定要有志向,敢想才會有,並且方向要選對,否則再怎麼累都是做無用功,白忙活。

呂公為何將呂雉嫁給劉邦,為何在起事之初大家都推舉劉邦為沛公

劉邦年輕時比較好酒和女色,雖有志向,但不愛勞動,這樣一個人如果放在現代我們會認為他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娶老婆都會很困難,但劉邦卻娶到了呂雉這樣的女強人,當時呂雉的父親為何要將呂雉嫁給劉邦呢?

這要從一次聚會開始講起,呂雉的父親呂公與沛縣縣令關係比較好,所以為了躲避仇家就搬到沛縣來居住。沛縣的鄉紳與官吏為了討好縣令,就紛紛過來送禮拜見,當時蕭何是縣裡的主吏,所以蕭何負責登記接收禮品,他對來的客人說:“送禮不滿一千錢的坐下堂。”高祖作為亭長,有點看不起這些縣吏,所以打了張白條名帖說:“賀錢一萬。”實際上一分錢也沒拿,可以想象一下,蕭何定下的禮錢一千以下的坐下堂這個規矩應該是按當時有點身份的人送的禮錢的標準來定的,應該大多數在一千至兩千錢之間,劉邦突然喊禮錢一萬,就好比現在某個人辦喜事,登記禮錢的時候,大多數親朋都是一千塊,結果一個人突然給了一萬那個效果。所以呂公被驚到了,親自起身到大門口迎接劉邦,而劉邦絲毫沒有膽怯,落落大方地坐在了上座。這個時候蕭何說了一句:“劉季向來說大話,很少能幹成事。”這話一方面有酸溜溜的味道;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蕭何與劉邦的關係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好。

在宴飲期間,呂公用眼神示意劉邦留下,劉邦一直等到宴席結束,呂公對劉邦說:“你儀表不凡,我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呂雉給你做執箕帚的使女。”呂公是喝醉了嗎?酒宴結束後,他妻子就生氣地對他說:“你平常認為呂雉不平凡,應該嫁給貴人,縣令想求娶她你都不答應,現在你為何胡亂許給劉季呢?”呂公說:“這不是你們女流之輩所能知道的。”然後就把女兒嫁給了劉邦。

呂公為何將呂雉嫁給劉邦,為何在起事之初大家都推舉劉邦為沛公

我認為呂公把呂雉嫁給劉邦有幾個原因:一是劉邦即使被蕭何揭穿,仍面不改色,氣勢實足;二是劉邦面對眾多鄉紳縣吏沒有一絲拘束;三是呂公的眼神示意一下,劉邦就明白了意思,並且耐心地等到酒宴結束。這三點讓呂公認為劉邦是一個成大事的人,並不像呂公自己說的那樣是看面相,我認為看面相就是聽其言,觀其行,而劉邦給呂公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好,這些促使呂公把呂雉嫁給了劉邦,劉邦等於無意間參加了一個相親宴會。

有一次,劉邦因亭長的職責為縣裡送囚徒到酈山,結果半道就逃了許多囚徒。劉邦估計到達酈山時,囚徒也會跑得差不多了,於是在走到豐西的湖邊時,就停下來招呼大家休息飲酒,夜間就解開繩子,放走押送的囚徒,要他們逃走,並告訴他們自己也要開始逃亡了,這些囚徒中有十多個年輕力壯的願意跟隨他,於是劉邦有了自己的班底。

劉邦逃亡後與曹參、蕭何等人一直有聯絡,陳勝等人起義後,各郡縣大都是殺死當地的官吏來響應,沛縣縣令聽了非常害怕,就想以沛縣來響應陳勝,獄掾(yuàn)曹參和主吏蕭何趁機向縣令說:“您是秦朝官吏,現在想背叛秦朝,率領沛縣子弟,恐怕大家不會聽您的,希望您能召回劉邦,就可以得到數百人,利用他們挾持縣裡的民眾,大家不敢不聽從。”於是縣令派樊噲去找劉邦,此時劉邦的手下已經有幾百人了。

劉邦和樊噲回到沛縣時,縣令就後悔了,他擔心劉邦有變故,就關閉城門,嚴加防守,還想要殺了蕭何、曹參。蕭何、曹參害怕,翻過城牆投奔了劉邦。

劉邦不愧是漢高祖劉邦,他用帛卷寫了一封信射到城裡,對沛縣百姓說:“現在各地因秦朝的勞役起事,你們卻為縣令守城,等各地諸侯到來,沛縣就要被屠城,沛縣的百姓應該一起來誅殺縣令,選擇沛縣子弟中可以充當頭領的人,用來響應諸侯軍,這樣可以保全自己的家人,不然的話,全家被殺,太不值得了。”劉邦一番威逼利誘讓老百姓殺死了縣令,開啟城門迎接他,並希望他能當他們的首領。可見劉邦是有幾把刷子的。

呂公為何將呂雉嫁給劉邦,為何在起事之初大家都推舉劉邦為沛公

那麼,沛縣老百姓為什麼要推舉劉邦做沛公呢?獄掾曹參和主吏蕭何官職是縣裡官吏,不能做沛公嗎?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曹參與蕭何膽子小,擔心起義後,擔任首領,如果失敗,不僅自己要死,還會連累家人,被秦誅滅九族。縣裡其他百姓也都不敢擔當此重任。

第二,劉邦手下有幾百人,而且本身在逃亡,讓大家覺得劉邦適合做首領。

第三,劉邦身邊發生了很多神奇的事,包括斬白蛇、呂雉看運氣找劉邦等等,讓大家覺得劉邦就是貴人。如果劉邦是在天下還沒大亂時,就在利用封建迷信思想在為自己造勢,那隻能說他早就有野心了,而且提前在佈局,細思極恐,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猜測。

劉邦成為沛公,是他征戰天下的基礎,從劉邦出生到他成為沛公,他的所作所為讓我們領悟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要想成功,一定要敢想、敢為、敢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