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

逢簡古村地處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北端,位於西江下游錦鯉江畔。古村以水道為界,河涌呈“井”字形,自南往北流過古村,匯入西江支流,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島。

逢簡是順德最早有人聚居的地方之一,歷史上經濟繁榮,早在西漢時已達到相當高的農耕文明程度。唐朝時,逢簡古村開始成型,由逢、簡二姓人開村,分為逢村與簡村。南宋以後,這裡更是成為中原移民的避戰居住地。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

因水路交通發達與養蠶絲織業聞名的逢簡,帶動繅絲加工以及商貿的發展,到清朝末年達到經濟與文化的鼎盛時期,人口上萬,有3個繅絲市場,300多張織布機,產業工人1500餘人,號稱“小廣州”。其中較有規模的有“岐盛”“志昌”“鴻昌”等繅絲廠,廣州、佛山均有專門的船隻到逢簡買繭、運絲。當時的逢簡“絲廠日夜不停,一船蠶絲去,一船白銀歸”。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

時光荏苒,古村當年的繁華雖已不再,但那獨具特色的古樸與美麗,卻又重新吸引著人們走進小村,賞古橋、看古屋,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淳樸與恬淡。

逢簡古村四面環水,村落的外圍分別有廟宇和環繞的河道,環繞的河道長達10餘公里,整個轄區水道則有28公里之多。河道一側與其平行的是麻石鋪就的臨河步道,河岸兩旁古榕、芭蕉、石榴等林木一字排開。臨河步道一側則是青磚牆修築的民居、宗祠等鄉土建築,穿梭於建築間的巷道由傳統的麻石鋪地。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

嶺南風格古民居錯落有致,石板古道縱橫交錯,河道碧波盪漾,兩岸鬱鬱蔥蔥,微風習習,鳥語花香,置身其中,人們會產生一種“時空”的錯落感。

自南宋以後,避戰遷居到逢簡古村的很多是中原士大夫家族,他們詩書傳家,尊儒重育,使得古村崇尚讀書的風氣日益濃厚。元朝至明朝期間,小小古村就出過很多讀書入仕的人,曾有一家就出了8個秀才、3個翰林。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

至今村中隨處可見用來鋪路或者搭建埠頭石階的石碑,碑銘上往往刻有諸如舉人、進士第幾名的字樣,而保留下來的祠堂、私塾和古民居也特別多。古祠堂原先總共有70多件,現存有17間,大多數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劉氏大宗祠是當地大族劉氏的祖祠,它面水而立,沉靜而深邃。作為逢簡的大族,早在明永樂十三年(1415),劉氏已經開始在這紮根。劉氏大宗祠是典型的廣府祠堂建築,地勢呈前低後高,寓意代代高和三生萬物之道家思想,厚重的紅漆大門後是三進的複式四合院結構的主建築。現在這個宗祠作為順德杏壇的非遺展示館。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

和之梁公祠建於光緒年間,祠堂大氣而不失精緻,目前作為杏壇書畫院,時常開展藝術書畫展覽。

宋代慶元年間進士李仕修,官至朝奉大夫、浙江行省參政,晚年定居逢簡時,曾主修五橋以利百姓,後人為紀念他而修建了祠堂宋參政李公祠。現在這個祠堂作為逢簡村史館對外開放,生動展現逢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

梁氏進士牌樓現在是逢簡標誌性景點,當年是為表彰逢簡明朝進士梁喬升,皇上特意御賜建造的進士牌樓,又名恩榮樓。可惜原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毀壞,後在原址按原貌重建。

橋樑是水鄉的重要通道,承接兩岸來來往往的交流。逢簡村河網如織,橋樑在村中交通的地位非常重要,共有各種橋樑30多座。這些橋位於村中交通要道上,常與河涌交叉,沿河涌與麻石道之間形成圩市。其中有這樣三座古拱橋,明遠橋、巨濟橋與金鰲橋,年代久遠,保留比較完好。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

明遠橋與巨濟橋始建於宋朝寶慶年間,都由李仕修主建。明遠橋是順德最早的三孔石拱橋,拾階而上,撫摸著兩邊石欄精緻的花紋圖案,可感受到石橋厚重的歷史感。巨濟橋也是三孔石拱橋, 橋兩頭各有十二級石階,兩邊各有望柱十四條,柱頭雕石獅。

金鰲橋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是一座以紅色砂岩構築的單孔拱橋。據說,這座橋是康熙皇帝為表彰太子老師劉雲漢的功勞,授意“爾亦可返鄉建一橋”,故取禁宮內御花園水池中的“金鰲玉蝀”之名。所以金鰲橋一邊刻有陽文“金鰲”,另外一邊刻有陰文“玉蝀”,一橋兩名,非常少見。

在端午節、國慶節這些重大節慶,逢簡都會舉行龍舟比賽,各具特色的龍舟紛紛划進河涌內,河上浪花飛濺,龍舟你追我趕,觀眾高聲歡呼,甚是熱鬧。龍舟競渡後,人們紛紛洗“龍舟水”,按照傳統說法,“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小朋友洗過“龍舟水”,更加聰明伶俐。

廣東佛山這個“翰林村”,百巷歸源巷巷朝塘,閃耀嶺南建築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