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回看世家幾百年的浮沉興衰,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對於這些實質上壟斷了教育的世家而言,入朝為官根本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利用時局之變,因形就勢從中得利,讓整個家族得以繁衍大盛。盛世時,開枝散葉、博取功名、出將入相,亂世時,知機趨避、隱藏爪牙、等待時機。

導語: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是南宋抗金將領,著名豪放派辛棄疾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這首詞中的一句。這句詞有一個優美動人引動秋思的典故:

張季鷹闢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世說新語 · 秋風思歸》

西晉時,張季鷹在齊王府上任東曹掾。有一年秋天,忽然就思念起家鄉的蓴菜羹和鱸魚,便向齊王請辭。齊王許之,成就了這個千古流傳的美談。

這個典故,傳達的那種“貴在活得開心,功名利祿不須在意”的人生態度,一直為世人所稱許,也成為思鄉戀家的代稱,更讓世人知道了蓴菜與鱸魚之美味。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道後續的事,因為後面還有一句,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美好故事背後的殘酷與智慧……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一、蓴菜鱸魚固然美味,卻只不過是張季鷹的障眼法

蓴菜實際上就是一種水生的植物,無毒,清苦,這種菜的烹飪看起來簡單,卻很考究功夫和用料。因為蓴菜本身是沒有任何味道的,必須配菜來襯托出它的清鮮。

蓴菜最常見的吃法就是與太湖銀魚同烹,做成蓴菜銀魚,蓴菜翠綠可人,剛出湖的銀魚雪白透亮, 隨吃隨烹,力求食材新鮮。出鍋的時候不需要新增包括雞精在內的任何調味品,只需要將一撮精鹽輕輕一灑即可,蓴菜的“青”與銀魚的“鮮”相得益彰珠聯璧合。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據考證,乾隆所食之蓴菜羹,是以當年的小母雞切成雞絲,與陳年火腿粒和蓴菜同烹,雞絲如玉、火腿提魚,蓴菜青翠,觀之如畫,入口鮮醇。

與蓴菜齊名的另外一道名菜是鱸魚。

《太平御覽》卷九三七引唐杜寶 《大業拾遺錄》:“六年,吳郡獻松江鱸魚乾膾,鱸魚肉白如雪,不腥,所謂金虀玉鱠,東南之佳味也。”

水產的烹飪,最忌諱濃油赤醬、烈火沸油,更偏重於蒸,用恰到好處的些許食材,將鱸魚本身的鮮味提出來。一道蒸鱸魚,肉白如雪、湯汁如乳,食之而忘百味。故有“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流傳。 當然了,張季鷹辭官所思之鱸並非今天常見的鱸魚,而是他家鄉特產的“松江鱸”,其味更是細膩可人,一直是少數人才能享用的珍貴食材。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由於蓴菜與鱸魚的美味,引來人們爭相品嚐,二者都被列入了瀕危物種,成為受保護的動植物,直到養殖繁殖技術的進步,才將它們從瀕危物種中挽救出來,才成為普通人能夠品嚐的美味。如若有機會下江南,必吃此兩道美食方不虛此行。

所以,正因為蓴菜與鱸魚的美味,張季鷹的請求才顯得可信,故齊王許之。然而,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後面一句話。

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世說新語 · 秋風思歸》

這裡面,就引出了這個美食典故背後的故事了:

西晉建國之初,為了限制世族的權力,晉武帝多封宗室為王,且諸王可自行選任官員、收取賦稅。張季鷹就是因此而被齊王司馬囧任命為東曹掾的。 宗室分封諸王,導致了中央權力被極大地分散。而晉武帝更制定了諸王“置軍”之策,諸王所封之國以大、次、小三等可擁有數目不等的軍隊,把槍桿子交到了這些王爺的手上,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的野心。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晉武帝司馬炎不是不知道這樣的弊端,但他對自己的手腕和控制力有充分的自信。晉武帝確實是西晉少有的英明之主,在他的主導下,晉滅蜀吞吳,一統天下!然而他卻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繼承人有沒有這樣的能力和魄力。

晉武帝逝世後,司馬衷即位,即晉惠帝,也就是那個說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這樣一個從小生活在深宮的皇帝,他的皇后賈南風卻有勃勃的野心。公元291年,賈南風秘召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進京,誅殺了輔政大臣楊駿!隨後又挑撥司馬瑋殺了司馬亮!沒過多久又假傳聖旨誘殺司馬瑋!

其後,在趙王司馬倫挑撥下,賈南風將太子殺死,隨後即被賜飲毒酒而死。大權在握的司馬倫廢晉惠帝登基,引起了諸王的憤怒,齊王司馬冏就聯合了關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起兵討伐司馬倫。而司馬倫被毒死之後,諸王相互征伐、戰爭不斷、民不聊生。“八王之亂”不僅僅是晉國最混亂的年代,也是華夏史上最為黑暗的年代,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張季鷹所奉的齊王亦不能免。

“金蟬未動蟬先覺,山雨欲來風滿樓”而張季鷹作為齊王手下的得力助手,如果捲入“八王之亂”的混亂當中,必定無法倖免,而他能夠“察落葉而知秋至”,提前預判到危險,可以說是一個懂進退、知趨避的智慧之士。那麼,他是如何判斷出即將到來的危險呢?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二、張季鷹辭官歸鄉避過殺身之禍,是因為他放浪不羈的形象騙過了所有的人

張季鷹把自己辭官的真實目的掩藏的非常好。諸王雖然爭權奪利,但對下面的賞賜卻從不含糊,而且由於諸王能開府置軍權力極大,在封國內任東曹掾可謂名利雙收,所以張季鷹此舉受到了“群嘲”。

“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面對同事們的嘲笑,張季鷹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一個貪圖享受、及時行樂的吃貨形象:什麼身後名,不如現在的一杯酒。 他這麼說,同事們竟然也信了,因為張季鷹原本就是這樣一個人。

張季鷹能夠瞞過包括齊王在內的諸人,出於三個原因。

第一,張季鷹,名張翰,他並非出身於平民百姓,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世家子弟,俗稱“官二代”。其父親曾為孫吳大鴻臚,素有才名。其後,東吳為西晉所滅,司馬氏聞其才名,欲其入世。然張翰不願為官,成天裝瘋賣傻、放浪形骸、詩酒度日。

而張翰之所以入朝為官,是因為與會稽的名士賀循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連家人也未告知就與賀循一起去了洛陽。公元302年,被當時權勢如日中天的司馬冏任命大司馬東曹掾。

一直不願意為官的張翰,很可能是中了齊王的圈套,人在洛陽、身不由己,只好屈就。但我想,他在上任的那一天,就無時無刻地不在思考著如何脫身!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但不管怎麼說,張翰固然有才,但是在眾人眼中,他仍然狂放如阮籍、放浪不務正業的“江東步兵”,象這樣一個人因為思鄉思美味棄官而去,很符合張翰在眾人心目中的定位,所以大家對他辭官離去並未起疑。

甚至,他的同事們對於這樣一個有才華的“競爭對手”的離去,心中還暗暗竊喜呢!在張翰離去之後,當年的同事們可能還要嘲笑幾句:看,我就說他是爛泥扶不上牆吧!

第二,張翰為何能夠有這樣的眼光和決斷呢?對於普通人而言,平民之身查德富貴,哪裡捨得放手!眼中全是美女金銀,哪裡看得到隱伏的危機?能夠懂進退、知兇吉,是士族數百年來政治智慧的沉澱。

張翰之父,曾任孫吳大鴻臚,其祖已不可考,然以讀書傳家的,大機率不是白身。在東漢末年那個紛亂的年代,這些世家子弟,從小接受的不僅僅是讀書儒禮,更有權謀算計、朝堂利害、趨吉避凶。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世家就是這麼聰明而現實,這也是世家大族千百年來得以存續的秘密,那些隱沒在暗處的百年大族,其潛力之雄厚、其勢力之盤根錯節,非常人所想。當你剝開“故事”表面的之後,就會發現許多未曾注意的真相。

例如世人稱頌忠心無貳的諸葛亮,一生輔佐劉備與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賢臣忠義的典範。然後仔細挖掘,你會發現,諸葛亮一家三兄弟,分別事孫吳、曹魏、蜀漢,難道他們真是認同各自的國家與主公嗎?無非是各事一主,總有一支能夠笑到最後成為贏家而已!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世家子弟,廣有田產、家中資財豐富,根本不用擔心生計,天天在家混吃等死幾輩子都用不完,所以他們有辭官的底氣。若是窮得叮噹響,你看有幾個會辭官的?難不成回家要飯?

實際上這也引申出一條規律:在封建王朝時期,那些家境貧寒而為官者,一旦貪起來,比之世家大族的更為之甚。雖不敢說人人如此,數量卻著實為之不少。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其三,張翰能夠脫身,是因為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藉口,所以才能夠成功地瞞過齊王和諸人。

由於晉武帝司馬炎給予諸王以“開府置軍”的特權,導致司馬冏亦是野心勃勃,正值用人之際,他既要用張翰之才,又要借張翰之名,平白無故不可能放其歸鄉。歷來的統治者,誰不知道一個文人對於民心天下的影響力?

如果張翰突然提出要走,齊王一定會琢磨其中的深意甚至會大怒!“既不為我所用,也不可為他人所用”。到時候只怕張翰要悲劇了。齊王的思維大抵是:你是不是看不起我? 時局日益兇險,張翰如坐針氈、苦思冥想,謀求身退,也許是一陣秋風讓他頓起思鄉之念,靈機一動,以“蓴鱸之思”為藉口,成功脫身!

當然,我們也可以想像地到,張翰為了謀求脫身,平時也是出工不出力,努力讓自己邊緣化,給大家造成一種“此人無大用”的印象!對其去留也就不太在意了!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三、蓴鱸之思,其實是一道選擇題

張翰以“蓴鱸之思”為藉口,成功地導演了一次“金蟬脫殼”,在齊王兵敗勢滅之時,得以保全自身。但是我們只要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其實張翰並不只有辭官這個選擇。

除辭官外,張翰還可以選擇全力輔佐齊王,甚至是協助他登上帝位,來一次風險投資,讓自己成為從龍的有功之臣,得以爵位加身!此外,他還可以以謀求財富為目的,或者以混日子為目的,或者是轉投他人,甚至是可以選擇匡扶朝政、救黎民於水火當中而名留千古。

但我覺得,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遵從本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名垂千古,並不是誰都在追求流芳百世,現世的榮華富貴,未必不可。但是做到所有這一切的前提,是能夠有一雙洞察先機的慧眼,從而做出最正確的選擇。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在這一點上,漢朝的陳平堪稱封建王朝出仕者的楷模。陳平最初跟大哥一起生活,如果就這樣做下去,可以在鄉間平安幸福地過一生,可值此亂世,大丈夫豈能苟活?他做出的第一個選擇就是投靠一個勢力,為家族的未來搏一把!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陳平最初跟隨魏王咎,但魏王咎心胸狹窄、剛愎自用,聽不進勸,不是幹大事的人,跟著魏王咎不可能有出頭之日,於是陳平做出了第二個選擇,投奔了項羽。

陳平在項羽手下頗受重用,破秦有功,但陳平又發現項羽此人胸無大志,只求稱霸,沒有一統天下的大志向、大心胸,並且對破秦有功的將領起了殺心,陳平做出了第三個選擇,投奔劉邦!

劉邦確實是個幹大事的人,對陳平用之不疑,信任無比,而陳平獻上的“離間計”,除掉了項羽得力助手大將鍾離昧和范增。此外,陳平還協助劉邦除去了韓信,成為劉邦倚重的重臣,榮寵無比。

劉邦逝世後,陳平又果斷投靠了呂后,保住了樊噲的性命,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而呂后大肆誅殺功臣和劉氏子弟,陳平的位置卻穩如泰山。這是陳平的第四次選擇。

陳平的第五次選擇更加驚心動魄。呂后逝世後,陳平突然“反水”,聯合太尉周勃擁立孝文帝劉恆即位,又組織了“誅呂之亂”,將呂氏子弟殺得乾乾淨淨,一人身兼左、右丞相。

從白身百姓到大漢天子之下的第一人,陳平經歷了無數的陰謀詭計、生死絕境,他卻能夠總是在紛亂的局勢中找到生路,借勢行事,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沒有走錯一步,沒有下錯一子,堪稱漢代官場第一人!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然而,如陳平這般睿智的極少,大多數人不是自作聰明,就是貪戀富貴,最終落得家破身死、一切成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滸傳》中的盧俊義。

在徵方臘之後,梁山好漢班師回朝。浪子燕青偷偷來勸盧俊義:

“私去隱跡埋名,尋個僻淨去處,以終天年。未知主人意下若何?”盧俊義道:“正要衣錦還鄉,圖個封妻廕子,你如何卻尋這等沒結果?”

心思通透的燕青,早已經看清了大宋的涼薄與黑暗,更清楚他們這樣曾經的賊寇,永遠都無法融入到朝廷之中,如今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只有激流勇退才能保全身家性命。盧俊義的反應卻讓他大失所望,槍棒無雙、河北第一條好漢玉麒麟,心中所思所想的居然是衣錦還鄉、封妻廕子,卻沒有看到前途的風波險惡,被功名利祿矇蔽了雙眼。

盧俊義真不懂嗎?受過“高等教育”的他當然不是不懂,他覺得“宋官家不至這麼壞吧”“朝廷不可能過河拆橋吧”。最終的結果是被高俅灌了毒酒,墜河而亡,一切成空!而燕青卻挑了一擔金銀,從此逍遙於世間,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無論是張季鷹的蓴鱸之思,還是燕青的悄然遠遁,都是因為他們有一雙慧眼,看透了繁花似錦背後的殺機四伏,知機而退保全了自身的性命。

但是,還有一種人,他們明知是死卻無怨無悔,慷慨赴死,例如明朝大臣于謙,他明知擁立明代宗是取死之道,但為了迅速穩定人心、抵抗兵臨城下的瓦剌大軍,卻還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最後被斬於世,卻名留青史。

再如“崖山海戰”之後,南寧慘敗,大臣陸秀夫揹著8歲的南宋末代皇帝趙昺跳海,難道陸秀夫不知道:只要把皇帝獻與敵手,就能夠換得終身的榮華富貴嗎?但是大丈夫在世,當有取捨!捨生取義,亦名垂千古!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蓴鱸之思:一道傳世美食背後的權謀與智慧

結語:

漫長的人生,最重要的不過幾步而已,能夠在十字路口認清方向,義無反顧地堅定走下去,無論結局如何,他已經成為了人生的贏家。

張季鷹的選擇,避過了八王之亂帶來的殺身之禍,成全了自己避世隱居過一生的願望。我覺得,人生最理想,就是象《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所說,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度過這一生,就是最大的成功。

張季鷹在鄉下隱居,享受著“蓴鱸之美”,而他當年在齊王府的同事們,那些曾經嘲笑過他“放浪不羈”的同事,在刀斧加身之際,有沒有追悔莫及!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