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當代什麼學歷,進士相當於教授

現在我們的教育往往都是先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然後高中,大學,研究生。但是在古時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呢?

科舉制度興起於隋朝,在隋朝年間,科舉制度基本定型,對於當時的官員選拔也已經定了明確的標準。到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真正的完善,而且一直在持續發展。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擴充科舉規模;而武則天修改了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為進士考試內容增添了詩賦。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當代什麼學歷,進士相當於教授

圖1

科舉制度在古代非常的流行,在公元797年,已經有46歲高齡的孟郊考上了進士,於是就寫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佳句來描寫自己的喜悅。而且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經常地看到,往往有人考中秀才,舉人、進士這樣的稱謂。在當時這些稱謂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都渴望的,也是對當時讀書人的一種認可,只要考中了這些稱謂,那就相當於打開了仕途之門,可以進朝做官,光宗耀祖,這也是當時文人夢寐以求的。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開始到後來的發展完善,前前後後一共經歷了1300多年。可以說是從隋唐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而在科舉考試中,秀才、舉人、進士等只是一個階段的行的標誌。而這些稱謂的由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秀才——-本科

相信提起秀才一詞大家想到的都是讀書人吧,但是在最開始的時候它的意思是優秀的人才,不只是讀書人的優秀人才,在當時秀才也包括了其他領域的優秀人才。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當代什麼學歷,進士相當於教授

圖2

當時推薦制度作為我國選舉的主體,一直從漢代持續到南北朝時期,當時的“舉秀才”也被稱做推薦優秀人才,雖然這個體制是推舉制但是也有考核,這樣一來二去得到了隋唐科舉制度產生後,秀才也就成為了科舉考試中的一環。而在元明以後,秀才才逐漸地成為了我們所知道的對讀書人的統稱。

到了明清時期,秀才就是專指已經考過了第一次科舉的學員了,而要取得這種資格也是不容易的,必須要經過童試,也就是最低的縣級考試,考得上才是童生。就像魯迅小說中的孔乙己雖然年齡很大,但是依舊是童生,或者是老童生。也就是說,在科舉考試中經過童試的人才能被稱作秀才。

而現在受到一些電視節目的影響,當提到秀才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他們沒有才能,甚至用窮酸秀才來形容,假如說把古時的秀才放到現代,應該給他什麼樣的學歷?還是說秀才真的就很低等?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當代什麼學歷,進士相當於教授

圖3

秀才是通過了省級考試選拔出來的,那麼秀才對應現在應該是普通的本科生還是重點本科生,這個爭論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而有的人認為是重點本科生。更有人認為秀才是現在的博士生級別。

其實在科舉考試下,秀才並不像現在我們想的那樣是最低等級的功名。雖然古代的科舉考試只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但是跟現在的考試可以說有很大的不同。就像秀才考上秀才後,雖然還不能當官,但是已經有了最低的功名,成了最低階計程車大夫,這個時候就會有一些特權,比如每年不用向國家納糧,可以用奴婢等等,所以在一般的鄉鎮裡秀才都是數得上的人物。雖然大家感覺秀才很一般,但是也是需要經過嚴格的考核才能考取的。

舉人——副處級

當成了秀才之後就相當於拿到了參加鄉試的門票了,鄉試可不是說在鄉里考,鄉試也是在省城考,每三年進行一次,可能有些人會問鄉試為什麼又叫做秋闈,其實很簡單,從字面上理解,因為是在秋天考所以就秋闈,當考過了鄉試,秀才也可以榮升為舉人了,也具備了被選當官的資格。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當代什麼學歷,進士相當於教授

圖4

大家應該都知道範進中舉的故事,說到這裡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范進中舉》中范進考中舉人後的發瘋和眾人一系列的反應是為什麼了。因為當獲得舉人的稱謂後就相當於一隻腳已經踏入了仕途,即使在接下來全國級的考試中落榜也有機會做學官,當知縣的。而古時的縣令之類的小官,也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由此也能看到,在當時舉人的地位也是相當之高的。

在那個時候一個縣也是難出一個舉人的,而中舉之後省裡會派人到家裡通知。而舉人一般都是在地方任職,也能在縣裡混個縣丞,主薄運氣好的話還能繼續晉升官職。

進士——-教授

當考上了舉人之後,就可以在次年的三月赴京參加會試,因為是在春天舉行,也還擁有一個別的名稱,也被稱作春闈。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當代什麼學歷,進士相當於教授

圖5

有的人說,進士的學歷要是放在現在,相當於博士生導師的身份。但是,確切地說,它只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說是研究員或者說是教授。明清的時候,全國進士也就是每年錄取100人左右。隋唐時期,“進士科”也是科舉考試中的一科,而且可以稱作是最難的一科。

因此,可以說進士的地位是各科之首。而且在唐代時,很多人都以考取進士為榮。鄭谷就曾有一首《賀進士駱用錫登第》描寫了考上進士的狂喜之情。“春榜到春晚,一家榮一鄉。題名登塔喜,醵(ju)宴為花忙”。這可真算的是一越龍門後,臉上笑開顏了。

當成為舉人後,全國各地的舉人,都要面臨最後一次也是最難的會試,而這次考中的就會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則稱為會元。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當代什麼學歷,進士相當於教授

圖6

當會試結束之後,由皇帝當考官,在參加殿試,而殿試只是用來排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稱為進士,也不會再出現名落孫山的情況。而考過了殿試就會被封官,出人頭地。而進士的第一、二、三名,分別被稱為狀元,榜眼,探花。而在一系列的考試中都取得第一名的被稱作:連中三元。

而考中的人大多數都會留在京城,因為這裡的官職也算是在天子腳下,對於以後的升官加祿有更好的前途。而回到地方的進士,可能窮其一生也只是一個縣官。考中進士後,剛開始的官位不會太高,但由於出身進士,起點相對於其他官員要高一些,所以在經過官場幾十年的磨練後,做得不錯,也可以加入內閣朝拜,即使混得差點的,也可以成為朝廷官員。而一些有幸被選入了翰林院的人,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得到了皇帝的青睞,晉升起來相比起普通的進士還要在快一些。總結下來當時的情況就是文人想要出人頭地也跟現在一樣,也要經過層層考試,披荊斬棘,才能達到加官進爵的地步。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當代什麼學歷,進士相當於教授

圖7

可以說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實行以來,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代,一直到1905年被廢除,歷經近1300年的時間。而這1300年,有無數的人參加了科舉考試,但是最終能斬獲狀元頭銜的人卻是寥寥無幾。但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文人的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就是考取狀元。“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話在當時不知道激勵影響這多少的學子熬夜苦讀,懸樑刺股。而“狀元”這一稱號也成為了古封建社會的榮耀和地位顯赫的代名詞!文人學子們只有不斷地讀書,運氣好的到能得到功名利祿,而運氣不好的可能熬白了頭也一無所獲。而在這其中也衍生出了許許多多讓人歎為觀止的人和事。

結語:

現代社會,現在的教育制度對於廣大的學子來說是極其公正的。每個人都是九年的義務教育,參加嚴格的高考,成績優秀的人考上大學繼續研究學術,而成績不太理想的人也可以進行復讀,或者去大專學習技能,造福社會。但是說到底,知識才是改變自己命運途徑的辦法。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當代什麼學歷,進士相當於教授

圖8

當然對於古時秀才舉人和進士對應現在什麼學歷的說法,小編自己的認知就是,和現在比較,根本不是對應什麼學歷的事情,秀才等於學歷,包括本,研,碩,博。而舉人就是有秀才學歷的人參加公務員考試,合格錄用的就是舉人,獲得了正式編制,再有就是進士等於現在的國考,擁有學歷和舉人頭銜的都可以參加,被錄用後的職位肯定也要遠遠高於舉人,相對於獲得舉人頭銜後只是一般的官府工作人員不同,進士大機率就會成為重要部門的組成人員,所以呢,小編認為秀才是學歷,舉人是編制,進士是級別。當然,這些是小編的一些個人看法,如果各位看官有什麼看法的話,歡迎進行補充。

參考文獻:

《唐代科舉與文學》

《國史大綱》

《唐代選舉制度與官僚政治的關係》

《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