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柴榮僅僅做了5年皇帝,大規模打擊佛教,為了什麼目的?

柴榮僅僅做了5年皇帝,大規模打擊佛教,為了什麼目的?

對於後周世宗柴榮,相信很多朋友並不陌生。柴榮屬於五代十國時期,後周政權的第二位皇帝,雖然在位僅僅5年時間。但是勵精圖治,打下了很好的統治基礎。後來,宋朝能夠那麼順利統一全國,也和柴榮治國有很大的關係。在柴榮短暫的皇帝生涯中,除了連續南征北戰、治理國家以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大規模打擊佛教。歷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中,一宗就是柴榮。那麼,柴榮為何要大規模打擊佛教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柴榮僅僅做了5年皇帝,大規模打擊佛教,為了什麼目的?

首先,我們不聊天道輪迴、因果報應,因為這屬於宗教的範疇。柴榮與佛教沒有任何的私人恩怨,根本不會因為個人原因打擊佛教。那麼,作為一個政權的皇帝,柴榮為何要與佛教過不去呢?我們聊聊當時的時代大環境,從唐朝統治的末期開始,中原大地經歷了黃巢起義、藩鎮混戰等一系列階段。唐朝詩人韋莊在《秦婦吟》中,記錄了唐朝末年的破敗景象:“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樓前荊棘滿。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淒涼無故物。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以後,百姓們的生活並沒有安寧下來,天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局面。僅僅是中原地區,在不到60年的時間裡,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5個政權,此外還有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南下階段。每次政權更迭,都是一片混戰,中原各地到處都是刀光劍影。小說《水滸傳》的開言就是“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反映了中原地區的混亂局面。

柴榮僅僅做了5年皇帝,大規模打擊佛教,為了什麼目的?

截止公元954年,後周皇帝郭威去世以後,由於郭威沒有兒子,養子柴榮繼承了皇位。當時,柴榮面對的局面並不樂觀。後周政權其實僅僅控制了河南、河北、山東、陝西等幾個省份,在後周政權的北方,北漢政權控制了山西地區,依靠北方遼國的支援,與後周長期對抗,其實矛盾幾乎無法化解。在後周政權的南方,還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荊南、湖南等幾個政權。其中,南唐的國力最強,在經濟實力方面,南唐甚至不遜於後周。

從疆域面積來說,後周政權比南唐政權大得多,為何會出現經濟反不如對方的情況呢?第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就已經開始向南方轉移。到了唐朝統治的中期,南方的經濟已經與北方基本持平。第二,北方地區經歷連年戰爭的同時,南方地區則在休養生息。北方地區的人口大量減少,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自然不如南方。第三,為了躲避朝廷徵收賦稅,各種躲避的辦法不斷出現,對於後周政權的影響非常大。柴榮登基以後,首先擊敗了北漢政權的大舉進攻,隨後開始了自己的一系列策略。

柴榮僅僅做了5年皇帝,大規模打擊佛教,為了什麼目的?

柴榮渴望建立一番作為,平定北漢、奪回幽雲十六州,打擊南唐和後蜀等等。但面對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柴榮處於有心無力的局面。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但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眾多的寺院佔有了大量的人口和耕地。

按照朝廷的規定,寺院中的僧尼們不需要服徭役,寺院名下的耕地不需要交納任何賦稅,甚至寺院控制下的各種商鋪,也不需要繳納賦稅。在《水滸傳》中,無論是五臺山還是相國寺,都佔有了大量的耕地和商鋪,這一點是真實的。在五代十國的動亂局面,很多人為了逃避徭役和兵役,紛紛投入了寺院,造成了僧尼的數量激增,各型別寺院的數量自然也大大增加。一些地方豪強為了躲避賦稅,與寺院達成了“默契,”把自己的耕地投入寺院的名下,造成了朝廷的稅收一年比一年少。大量的青壯年進入寺院,造成了民間的勞動力嚴重不足,生產力和經濟都無法提高。此外,一些負案在逃人員躲藏在寺院之中。

柴榮僅僅做了5年皇帝,大規模打擊佛教,為了什麼目的?

在《水滸傳》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一旦自身揹負了案件,通常會選擇出家為僧,從而躲避官司。言而總之,寺院、僧侶過多,控制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對於朝廷的統治很不利。尤其是對於雄才大略的柴榮來說,當然不能容忍。因此,在柴榮登基的第二年,便下達了“非敕賜寺額者皆廢之”的命令。柴榮規定,每個縣只能保留一座寺院,其餘的寺院全部被拆毀。

拆毀寺院中的銅像,都被砸毀後,重新鑄造為銅錢和武器。沒有朝廷的同意,各個州縣不準建立新的寺院。普通百姓如果想遁入空門,必須滿足一系列的條件。首先是年齡限制,男15歲以上,女13歲以上。第二必須能夠背誦經文100頁或者朗讀經文500頁以上,不能出現錯誤。如果寺院接納沒有度牒的僧尼,會受到嚴重處理,而度牒的發放權在朝廷的手裡。換而言之,每個人加入寺院,都必須透過朝廷的同意。經歷幾個月的嚴厲打擊之後,後周境內的寺院數量下降到了2000多座,拆毀了寺院33000多座,強制還俗僧尼6萬多人。

柴榮僅僅做了5年皇帝,大規模打擊佛教,為了什麼目的?

在佛教的歷史上,後周世宗柴榮打擊佛教的問題,是一段繞不開的歷史,而且爭議很大。但是從當時的政治、軍事等方面來說,這一措施是很有必要的。經歷打擊佛教之後,後周政權控制的耕地和人口數量明顯增加,朝廷的賦稅總收入也明顯提高。國庫積攢了一些財富,在擁有了一定實力的情況下,柴榮先後發動了對後蜀、南唐的戰爭。從後蜀的手裡,收復了秦州、鳳州等4州。

隨後,又從南唐的手裡,奪取了江北14州,把後周的版圖推進到了長江北岸,南唐的國力遭受了重創。至於後來的北伐,則成為了柴榮最大的遺憾。公元959年,一代英主柴榮英年早逝,年幼的兒子柴宗訓登基。第二年,柴榮一手提把的大將趙匡胤發動了政變,建立了宋朝。認真的說,宋朝開國初期的一系列行動,都建立在柴榮建立的基礎之上,包括宋朝的禁軍制度,早在柴榮時代就出現了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