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教科書上的三省六部制度,你真的懂了嗎

隋朝是承前啟後的王朝,既吸收了魏晉南北朝的制度探索與經驗教訓,又開啟了唐宋乃至元明清大政方略的序幕。傳統社會諸多重要的制度,都能從隋朝找到源頭。而隋朝制度的大破大立,要從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楊堅說起。

教科書上的三省六部制度,你真的懂了嗎

教科書上的三省六部制度,你真的懂了嗎

隋朝速亡,唐朝建立,基本照搬了這套體制作為中央行政框架,只是將五省明確簡化為三省,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教科書上的三省六部制度,你真的懂了嗎

中書省負責各處表章文書的上傳下達,並負責起草、宣行詔令,強化決策機構的職能。長官為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右拾遺等官員。門下省負責審議中書省的決策與詔令,對於不當之處提出意見,並有封駁奏還的權力。長官為侍中,下有待郎、給事中、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補闕、左拾遺等官員。尚書省是最高行政衙門,負責各項政令的貫徹落實。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尚書左右僕射、尚書左右丞。尚書省事務最為繁劇,直接處置人財物,最容易竊權擴張,所以,尚書令的實權僅次於皇帝,一般不輕授,由尚書左右僕射同時負責政務。

也許是出於工作效率的考慮,中書省和門下省的長官通常合署議事,兩省的職能逐漸混合,共商決策。一開始,雙方聚會的地點是門下省的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間,政事堂遷往中書省。後期,尚書省長官也參與政事堂議事。三省長官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請旨。從此,政事堂成為宰相們議事和辦公場所,中書省確立了三省的核心地位。

教科書上的三省六部制度,你真的懂了嗎

進入宋代,中書省與門下省正式合併為中書門下,掌握行政大權,長官為同平章事。政事堂依然保留,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政府”。宋朝官制,以冗雜重疊著稱。除了樞密院掌管軍事外,又有三司使管理財政,宰相的軍權、財權都遭到剝奪,三省制已然名存實亡。元朝則廢除了門下、尚書兩省,以中書省總管行政,地方行政則由行中書省即行省負責。明太祖朱元璋進一步強化君權,廢除宰相、罷中書省,權分六部。至此,六部制最終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勉強可算是隋朝、唐朝、宋朝三朝的中央制度。它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混亂的朝廷體制,奠定了之後朝廷的治理體系的基礎。蘊含其中的分權制衡思想,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閃耀著政治智慧的光芒。但是,三省六部暴露了皇權的核心與跋扈地位,它是古代專制皇權強化自身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