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歷史的巧合:因為有雍齒的背叛,才促使劉邦與張良在正確時間相遇

歷史上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巧合,正應了《淮南子》中的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對於漢高祖劉邦來說,也是如此。正因為遇到雍齒的背叛,才有了後來與張良的相遇,才有了後來楚漢之爭的勝利。

雍齒之叛

雍齒也和盧綰、樊噲等人一樣,同劉邦是沛縣老鄉。所以,從一開始,劉邦對雍齒的信任程度就是非常高的。

當時,劉邦也是剛剛起兵,手下有個數千人馬,正駐守在豐邑。當時的秦朝地方政府軍還是會出來“平叛”的,而劉邦也恰恰遇到了前來“平叛”的地方軍隊。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劉邦當即率軍“出與戰,破之”,隨後,劉邦又帶著部隊出去攻打一些周邊的秦朝地方軍,而受命負責留守的恰恰就是這位雍齒。

歷史的巧合:因為有雍齒的背叛,才促使劉邦與張良在正確時間相遇

可惜不幸的是,正好在劉邦出兵、雍齒守豐邑的這段時間,來了另外一支部隊——周巿[fú]。這個周巿是誰呢?原來他是起義軍首領、張楚政權的帶頭人陳勝王的手下,他受命負責去魏地“徇地”。憑著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還有不斷髮展壯大的軍力,周巿很快就把魏國幾十座城池都拿下了。而這一次,周巿又把目標瞄準了豐邑。剛到豐邑的周巿就給了雍齒兩個選擇,即“齒今下魏,魏以齒為侯守豐。不下,且屠豐”,很明顯,雍齒投降,還能替周巿守豐邑,如若不降,整個豐邑都免不了要被屠城。

看得出來,雖然同為反秦的起義軍,可週巿對待雍齒,可一點沒有合作的意思。面對這種局面,雍齒除了投降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無奈之下,雍齒只好決定替周巿守豐。可問題是,雍齒這一投降,劉邦的“老巢”可就沒了。

尋找靠山

在外面“折騰”一圈回到豐邑的劉邦,氣就不打一處來。可是派人攻城,又攻不下,劉邦一時急火攻心,還病倒了。無奈之下,劉邦只能先回沛縣暫歇。可是,歸根到底,實力大減的劉邦還是需要尋找更好的出處、更大的靠山。恰在此時,一個叫景駒的人進入了劉邦的視野。而說到這個景駒,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另外一個關鍵性的人物——秦嘉。

當初陳勝、吳廣起義沒多久,秦嘉就和另外幾個弟兄董緤[xiè]、朱雞石、鄭布、丁疾等人一起也起兵響應,聲勢也是不小。陳勝聽說以後,認為秦嘉既然是響應張楚政權,自然也要做點事情,於是就派了一個監軍,即武平君畔。可秦嘉又豈是輕易受制於人之人,於是以“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為由,假借陳勝王的詔命把武平君畔給殺了。

歷史的巧合:因為有雍齒的背叛,才促使劉邦與張良在正確時間相遇

當年臘月,陳勝又被他的車伕莊賈給殺害了。秦嘉一見陳勝死了,心知機會來了,當即推舉原楚國貴族景氏的後裔為楚王,以代替陳勝王,而這個被選中的楚國後裔便是景駒。

劉邦這時候,就是聽說了景駒為楚王的訊息,便打算前去投靠。

劉張偶遇

當時景駒恰在留城,劉邦的目的地自然也是留城。而與此同時,一位歷史級的頂級人才也正在前往留城的路上,這個人便是張良。

歷史的巧合:因為有雍齒的背叛,才促使劉邦與張良在正確時間相遇

張良本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首都陽翟人,其祖父、父親都在韓國任相國,原本張良的志向也是成為韓國的相國,帶領韓國走向強大。然而,事與願違,還沒等到他實現目標,韓國就已經被秦國所滅了。於是張良生平最大的仇人就是秦始皇嬴政。張良還曾在秦始皇東遊至博浪沙之時,命力士用大錘砸中秦始皇的車駕,只可惜,砸中的只是副車,並不是秦始皇所剩之車。

陳勝、吳廣起兵之後,張良也不甘人後,召集了一百多個少年組成了小分隊。可是畢竟人單力薄,所以張良也決定投奔剛剛自立為楚王的景駒。

歷史的巧合:因為有雍齒的背叛,才促使劉邦與張良在正確時間相遇

兩個同時想投奔景駒的人便在路上偶遇了。張良與劉邦相談甚歡,劉邦也發現了張良的才能,自然不想輕易放走,於是以張良為廄將[jiùjiāng](相當於後勤部長),張良也常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劉邦都能領悟,並加以採用。因為張良之前跟其他人說起這些的時候,都不被理解,所以張良自然有一種相遇知音的感覺。

就這樣,張良也打消了去投奔景駒的念頭,自此以後,追隨沛公劉邦打江山,劉邦更贊之曰“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後記

那個背叛了劉邦的雍齒,最後不但沒有被劉邦殺之而後快,反而在張良的建議之下被封了侯爵,並位列西漢開國功臣榜第57位,甚至在張良前面5位。

劉邦稱帝后不久,已經封了二十幾人為侯,但是因為其他人“爭功不決”,以至於“未得行封”。劉邦本來並不太在意,晚些日子也不太要緊,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時候,竟然傳出了“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並“相聚謀反耳”。劉邦問計張良,張良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即加封其“平生所最憎”之人以穩定群臣之心,而劉邦認為在這些功臣裡面,其生平所最憎恨的可能就是雍齒了,雖然雍齒與劉邦有故交,但是卻“數嘗窘辱”劉邦,若不是看雍齒功勞大,可能早就把他殺了。

歷史的巧合:因為有雍齒的背叛,才促使劉邦與張良在正確時間相遇

於是劉邦聽從張良之策,將雍齒封為了什方侯,封地2500戶。後雍齒於漢惠帝3年(公元前192年)去世,諡號什方肅侯。什方侯的爵位共傳承了89年,直至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才因為雍齒的曾孫雍桓酎金不足而被奪爵。

至於張良呢。

劉邦稱帝后,曾經打算給張良封到齊國去,允許張良“自擇齊三萬戶”為封地,而張良卻對劉邦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萬戶侯。”

在張良的話語中也流露出他與劉邦的相見是一種天命,或者說是一種巧合的意思,所以他捨棄了“齊三萬戶”,而選擇了最初他們相見的留城。

然而,當初他們不約而同所選擇要投奔的景駒卻早已在他們相見之日後的幾個月,便被項羽的叔叔項梁的部隊所擊敗,並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