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雁塔源流考(下)|大雁塔歷代修繕原因及有關的典故趣事擷拾

(續上)

六、雁塔題名和杏園探花典故淺探

雁塔源流考(下)|大雁塔歷代修繕原因及有關的典故趣事擷拾

關於西安大雁塔的典故有兩個,一個是

“雁塔題名”

,一個就是

“探花郎”

的出處,這兩個都和唐代科舉有關,

那麼,為什麼佛教名勝能和文人科舉聯絡上呢?且聽筆者給您道來

1、大雁塔是唐朝長安城的最佳攬勝處

雁塔源流考(下)|大雁塔歷代修繕原因及有關的典故趣事擷拾

(章懷太子墓壁畫)

盛唐時期國力鼎盛,經濟繁榮,物華天寶,文化優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當時首都長安,一派繁華,萬國來朝,人聲鼎沸,冠蓋駢集。

當時京城遊玩之處非常之多,諸如購物的東市、西市,聚集了三江五湖賓客、東夷西域行商,商品齊全,琳琅滿目,不但可以交易採購,還可以觀看樂伎百戲表演,以至於後來演變成

“買東西”

的說法。

雁塔源流考(下)|大雁塔歷代修繕原因及有關的典故趣事擷拾

至於皇親貴族,則喜出外遊獵,周邊森林茂密,鳥獸繁多。而對於一般庶民百姓來說,出外遊玩,當屬長安城東南最著名的風景勝地——

曲江池

。曲江池因水流曲折得名,秦為

“宜春苑”

,漢叫

“樂遊原”

,隋朝鑿池叫

“芙蓉池”

,唐代改回

“曲江池”

,並修造樓閣,疏通水域,定期開放,任人遊玩,為京城第一繁華遊玩之地。

而慈恩寺大雁塔,就處在曲江中心位置。最早大雁塔為五層磚表土心,無法攬勝。長安年間(701年~704年)塔頂鑽出樹木,傾塌催倒,當時國力旺盛,於是武則天敕令重新營建,為十層樓閣式佛塔,達三百尺,高聳入雲,當為長安城最高建築之一。並且內有樓梯,可以至頂觀景遠眺,從此成為曲江最佳覽勝之地。

也許有人問,大雁塔是否為當時長安城最高建築?

若是按照三百尺(92米)計算,確實應該稱得上。然而筆者查詢資料,發現正史並無記載。另外十層三百尺的資料,十層有可能,三百尺則屬於估計。因為從今天遺留的大雁塔測算,7層高64。5米,若是10層,也不過80餘米,不可能達到92米。因為從建築學來說,佛塔每層向內向低收縮,不可能平均,只能越往上越低。

那麼,當時長安城有沒有超過80餘米的建築呢?

這也許有,筆者並未查到資料,不過,我們可以參照武則天在

洛陽修建的當時最高建築“明堂”

。據《資治通鑑》記載,“明堂”由武則天下令於垂拱四年(688年)二月,毀掉原來的乾元殿原址營造,於十二月辛亥建成,高達

二百九十四尺(90米)

,加上頂部金鳳(1丈),可達

三百零四尺(93米),堪稱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

(唐 張萱 《虢國夫人出遊圖》)

而作為唐朝都城的長安城,並無確切資料記載有高過名堂的建築。不過即便有,也是皇家特權,百姓無法前去遊玩。因而高達80餘米的十層大雁塔,就是當時除皇宮外最高的建築,並且位於曲江池,又允許百姓遊玩,因而當為第一攬勝佳地。

2、探花郎的出處和來歷

隋代開創科舉,唐代隆盛,文士們以中舉為榮,皇家也賜予進士百般榮幸,在科舉開榜後,邀集中舉的進士們在曲江賜宴,以示顯榮。

由於唐朝科舉揭榜在春季,正是杏花綻放時節,而當時曲江池有杏花園,杏花為春季二月月令花,也是科舉開榜時花,再加上古代孔子在杏林授徒講學,為了紀念孔子,進士們便相約,從中舉的進士中挑選才俊,前去杏園採花,以示隆慶和紀念。這在唐人李淖撰著的《秦中歲時記》中有記載:

“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罰。”

於是,唐代的曲江宴和探花郎便成為當時進士歡慶習俗,能夠參加併成為探花郎,自然是百般榮幸。後來,人們便稱中舉的進士為

“探花郎”

,不過並未區分名次,一直到宋代才有了狀元和榜眼,探花反而成為第三名,這就是探花郎的出處和來歷。

3、雁塔題名的出處和來歷

(雁塔唐賢題名 宋拓本)

雁塔題名,指的是中舉的進士,在大雁塔牆壁上留下姓名,讓人欽慕。這個活動的來歷,有不同說法,有的說是官方舉辦,有的說是個人行為。

關於個人行為的記載,唐人韋絢的《劉公嘉話錄》有

:“慈恩題名,起自張莒,本於寺中閒遊而題其同年人,因為故事”

;唐人柳玭的《序訓》有:

“韋肇初及第,偶於慈恩寺塔下題名,後進慕效之”

。不過,大雁塔為佛教聖地,皇家敕令修建,個人在牆壁上留名,很難不被當成塗鴉抹掉,而且也可能被制止,因而不太可能。

那麼,很有可能是官方統一安排書寫,這在唐人李肇《唐國史補》中有記載:

“神龍以來,杏園宴後,皆於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善書者紀之。”

大意為進士們參加完曲江杏園宴會後,統一推選書法好的進士,將所有中舉的進士名字題寫在大雁塔牆壁上,以示顯榮。

(雁塔唐賢題名 宋拓本)

在唐末五代王定保撰著的

《唐摭言?卷三》

中,對曲江宴、探花郎、雁塔題名都有詳細記載,其中關於雁塔題名就依據的李肇《唐國史補》,並且還對宴會等進行詳細介紹。還有一個就是關於白居易雁塔題名的故事。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中舉後曾題詩,原詩不存,只剩下一句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而當時白居易已經29歲了,可是在唐代有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的說法,因而白居易中舉稱得上年輕有為,意氣風發,這個故事也從側面說明當時雁塔題名已成慣例。

然而,雁塔題名沒多久就被制止,《唐摭言》卷三記載,武宗會昌三年(843年),李德裕任相。以門蔭入仕的李德裕對進士題名的“浮薄”習氣極為厭惡,於是上奏請求取消舊制,於是大雁塔以前題名的進士字跡全被颳去。直到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雁塔題名才恢復如故。

另外,關於雁塔題名開始時間,雖然沒有確切記載,不過可以推敲。因為最初大雁塔為五層磚表土心,不可能題名,只能是武則天重新建造樓閣式十層大雁塔後,才成為可能,因而雁塔題名,最早也是武則天長安年間以後(704年)才開始。

七、大雁塔歷代修繕記錄

據張禮的《城南遊記》記載,自從唐末大雁塔慘遭兵燹,剩下七層,到了五代後唐長興中(930年二月-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進行修繕,從此保留了七層。

到了宋代

,政權重心東遷,長安城歷遭兵燹戰火,已經殘垣斷壁,皇家也不甚重視,然而大雁塔作為覽勝之地,還是遊人不少。然而宋代兩次大火,大雁塔就此衰敗,很少有人去了。第一次大火,《遊城南記》記載:

“熙寧中(1068年~1077年),富民康生遺火,經宵不滅,而遊人自此衰矣”

。第二次在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南宋陳思《寶刻叢編》卷七記載:

“元豐間塔再火”

。於是大雁塔在宋代基本上已經荒廢。

(1908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拍照大雁塔圖片)

到了金代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元軍拖雷部攻破鳳翔,於是金哀宗命令放棄京兆,軍民全部內遷河南,結果慈恩寺全部被焚燬,只剩下一個破敗的大雁塔。《遊城南記·續注》中說:“正大遷徒,寺宇廢毀殆盡,惟一塔儼然。塔之東西兩龕,唐褚遂良所書《聖教序》,及唐人《題名記》碑刻存焉。”

到了明代

,咸寧縣對大雁塔進行重要修繕,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大雁塔。據銘文記載,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咸寧縣組織重新修繕塔內樓梯,在唐末剩餘七層的塔體外,則完整地包砌36至60釐米的磚包層,“重加修飾,施梯始得至其顛”,即今天我們所見大雁塔表層樣貌。在清代、民國以及近代雖然略有修繕,不過整體沒有大的改觀,因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外觀是明代修繕的大雁塔。

(全文完)

2021/3/23榆木齋

(此處已新增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主要參考文獻:

《大唐西域記?卷九?摩揭陁國?三十一帝釋窟》唐 玄奘法師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七卷》唐 慧立、彥悰撰

《寺塔記》唐 段成式撰

《唐摭言?卷三?雁塔題名》五代 王定保撰述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一?方伎?僧玄奘傳》後晉 劉昫、趙瑩編撰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北宋 司馬光編撰

《長安志?卷第八?次南進昌坊》北宋 宋敏求撰

《遊城南記》北宋 張禮撰

《寶刻叢編?卷七》南宋 陳思撰

《唐才子傳?卷四?章八元傳》元 辛文房編撰

《金史?本紀?卷十七?哀宗上》元 脫脫主持編撰

《關中勝蹟圖志?卷七?西安府寺觀》清 畢沅

《陝西通志?卷二十八?祠祀一?咸寧縣?慈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