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它是《風箏》的最大謎團,解開了它,你就豁然開朗!

《風箏》是柳雲龍的作品,是諜戰劇的巔峰之作。那麼,什麼是《風箏》的最大謎團,解開了什麼,對它就豁然開朗了呢?一位觀眾說,“‘絕情’,讀懂了鄭耀先的‘絕情’,你對鄭耀先的行為就能豁然開朗,能充分理解他的不容易。”為什麼這麼說呢?

《風箏》中,鄭耀先確實是一個“絕情”的人,他對簡之孝安宮庶等人,絕不手軟;對妻子林桃的死,絕不懷恨;對女兒的孤苦無依,視而不見,只想挖出潛伏在內部的敵人“影子”。對於韓冰,他愛慕之極,可是當他得知韓冰是“影子”時,他毫不顧惜,果決之極,目送她飲鴆而逝,心痛的昏倒在地。

它是《風箏》的最大謎團,解開了它,你就豁然開朗!

一位觀眾說,“在今天看來,鄭耀先的種種行為太讓人難以理解了。他‘無情無義’,到底是為了什麼?”是啊,他到底為了什麼?對此,有網友分析說,“這是由於鄭耀先和我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時代。鄭耀先的一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前期是竭盡全力地改造舊世界,後期是甘舍一切地保護新世界。只因我們看到的是他的甘舍一切,沒有看到他要改造的舊世界是一幅什麼模樣,才會認為他‘絕情’。”是不是這樣呢?對此,您怎麼看?

它是《風箏》的最大謎團,解開了它,你就豁然開朗!

《風箏》中,鄭耀先是1914年的生人。一位觀眾說,“我們先了解一下從1914年到1949年的社會是一個什麼狀態,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如何,國民政府的執政結構如何,才能明白鄭耀先為什麼會對簡之孝安宮庶絕不手軟。”是這樣吧?

據一位親歷其時的老作家說,“1911年,民國成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宣告結束。可是這麼一次大的‘洗牌’,社會的組織架構基本如故,封建社會的那一套無處不在,窮人依然窮,沒有自己的田地,富人依然富,仍然當老爺。對於前古未有的鉅變,此時此刻,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麼,是能夠擺脫貧困,有飯吃。沒有飯吃,富人再仁,窮人也會向你開戰。因為吃飯是活命的底線。”對此,您覺得有沒有道理呢?

它是《風箏》的最大謎團,解開了它,你就豁然開朗!

這位老作家說,“國民政府的執政以後,執政的手法依如清朝,是掌控社會的各大樞紐,比如地主、商人、資本家、學校校長等,地主是佃農的樞紐,商人是僱員的樞紐,資本家是工人的樞紐,校長是學生的樞紐。一個校長等於全校學生,一個地主等於全村佃戶,一個廠長、董事長等於他旗下的千百工人,因此,國民政府注意拉籠這些人,重視這些人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偏重照顧這些人的利益。”由此可見,如果沒有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以人口總數佔絕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在民國是沒有戲的。是不是這樣呢,大家覺得?

它是《風箏》的最大謎團,解開了它,你就豁然開朗!

那麼鄭耀先為什麼會對簡之孝安宮庶韓冰等人絕不手軟,對妻女無暇顧及呢一位觀眾說,“這是一場無法折衷的鬥爭。簡之孝安等人和六哥鄭耀先代表的是兩個不同的陣營,兩個不同的利益人群。如果沒有鄭耀先及同仁的推倒重來,如果沒有他們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護勝利果實,當時的那些佃農、僱工,占人口總數百分之九十的底層民眾,到了後來,他們的後代大部分可以說是上無瓦片,下無立錐之地,一代更比一代窮。”是不是這樣呢?

它是《風箏》的最大謎團,解開了它,你就豁然開朗!

《風箏》的經典之處是深刻,它像一座寶藏,挖掘不盡,帶給觀眾很多啟示。《風箏》像一座高山,橫看成嶺側成峰。對於鄭耀先的‘絕情’,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