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古色廬陵】之二十三瀟灑君子楊存

在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有一忠節總祠,內有一對聯,曰:“中奉大夫第,誠齋學士家”。“誠齋學士”說的是大名如雷貫耳的詩人楊萬里,“中奉大夫”所指則是楊萬里的曾叔祖楊存。

楊存傳記見於各地方誌,所載內容基本相同,且較為簡略。諸志都提及,他曾知杭州仁和縣,有一尼依仗宰相權勢,強佔民地,民告於官,楊存不顧上級壓力,為民作主,主持正義,維護了“三尺法”的尊嚴。由此,他得罪了上司和宰相,官職難得升遷,最終實職只是做到了洪州通判。明萬曆、清順治《吉安府志》未提及他曾受封中奉大夫。雍正《江西通志》始提及“終中奉大夫”,光緒《吉安府志》《吉水縣誌》仍之。楊存為仁和縣令事,《鹹淳臨安志》、嘉靖《仁和縣誌》皆有明確載錄。記載楊存事蹟最詳細的,當屬楊萬里的《宋中奉大夫洪州通判楊公墓表》。後《宋史翼》為楊存立傳,內容皆來自於此。

楊存,字正叟,一字存之,元豐八年進士。縱觀楊存一生,不無坎坷跌宕,然始終堅持剛正自守,在仕則勇毅進取,奉法為民;退處則逍遙山林,樂己忘憂。讀聖賢書,為聖賢事,邦有道則兼濟天下,邦無道則獨善其身。進退自如,灑脫不羈,光風霽月的君子人格令後人崇敬仰慕。

不畏權勢,耿介清廉,楊存立身堂堂正正。知仁和縣時處理霸尼侵佔民地案,知府明確告訴他:“此宰相意也,宜從之。”然楊存偏不“從之”,反而“正色”教訓上司:“三尺之法,人主所與天下共也,而由宰相亂之,此不可之甚也!”多麼擲地有聲的回答,今日聽來仍然蕩氣迴腸!在奉符縣做縣令時,楊存不同流合汙,堅決打擊官吏貪瀆行為。貪官汙吏惱羞成怒,反咬一口,誣告他並將他送進大牢。上司查證審訊,發現他秋毫無犯,不禁感嘆道:“公之清,雖畏人知,而神已知之矣!”不查則已,一查還查出個大清官,楊存的清介真可以動天地、泣鬼神。

抓住關鍵,寬猛相濟,楊存理政井井有條。早年在長樂(今廣東五華縣)為縣尉,楊存發現此處最大的問題不是物質上的貧窮,而是精神上的“士不知學”。治貧先治愚,這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本。於是“公首延士子,修學校,與諸生行鄉飲酒禮”,很快便“民風一變,聲最諸邑。”在通判建昌軍時,強盜橫行,挾徒燒殺,氣焰囂張到“巡尉憚之。”楊存挺身而出,“設方略盡擒之。”在處理匪徒時,他嚴格區分少數和多數的關係、慣犯與脅從的關係、狡匪與愚民的關係,最終嚴懲首惡,寬待其餘。如此剛威與懷柔結合,致使“民感悔,盜遂息。”寬嚴標準把握恰到好處,運用得靈活自如,反映了楊存政治上的成熟。

退處獨善,寄情山水,楊存胸懷磊磊落落。徽宗、欽宗朝,奸佞當道,民不聊生,楊存深感“時事日異”,便有“拂衣告老”之志。即便欽宗“恩加朝議大夫”,也阻擋不了他退休回家的決心。退居湴塘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做到“口不道朝廷事,手不染州縣牘”,樂得“友溪山,藝松竹,葛巾藜杖,寄傲其間。”這固然有他對朝政的失望,甚至是無聲地抗議,然也表現出他毫不戀棧、乾脆利落的作風。楊萬里稱讚他“宇量恢疏,名宦衝澹”,誠非虛言。

【古色廬陵】之二十三瀟灑君子楊存

【古色廬陵】之二十三瀟灑君子楊存

楊存因得罪“窮奸極妖”的時宰蔡京,終致有才不得大用,這不只是個人的遺憾,更是國家的可惜。在他去世七十三年後,楊萬里慨然為之作墓表,不平則鳴:“使是時公遇主,得為諫官、御史,則斬安昌,破銅山,為國除此賊不難也,君子是以為國惜也!”然而歷史終究沒有假設,我們在對正人端士奉上無限同情的同時,另一方面則是對自私奸賊的無比痛恨。好在楊存並不以個人得失掛懷,無論順境逆境,皆能泰然處之。做官便做好官,不避鋒芒;為民則為良民,自然大方。“予進可蹉,予退可磨,其予如何?”吾心光明洞徹,進退何能損我光輝?楊萬里這一問,可謂深得其曾叔祖之心啊。

瀟灑有才之君子,必定愛詩,更何況楊氏家族讀書人“皆能詩”。楊存在知仁和縣時,吳越勝地更激發了他創作靈感,暇日他與文士登臨賦詩,“為一時絕唱”,因而得到了“詩將軍”的雅號。可惜的是,這位詩將軍竟只有一聯“月中丹桂輸先手,鏡裡朱顏正後生”存世,此真是讓人無端又興“此事古難全”之浩嘆!

【古色廬陵】之二十三瀟灑君子楊存

瀟灑君子楊存是湴塘楊氏第一位進士。正由於他的導夫先路,楊氏人才踴躍繼起,蔚為大觀。楊氏流芳譜上,他的名字一定會讓後人再三提起。楊存的卓立人格與處事風格,對楊萬里的影響很是明顯和深刻。“毅毅楊公,載凜其風”。青史有如青山在,獨立蒼茫,不問遠近。睹史思人,我們對楊存的深切懷念,恰正如這青山綿綿、嶺樹蒼蒼。

【古色廬陵】之二十三瀟灑君子楊存

【古色廬陵】之二十三瀟灑君子楊存

【古色廬陵】之二十三瀟灑君子楊存

【古色廬陵】之二十三瀟灑君子楊存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