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唐朝的一字並肩王,放現在是個什麼官職,和一種稱號差不多

在西遊記中,唐僧有“御弟哥哥”這樣一個稱號,御弟是大唐的皇帝御封給他的稱號,是因為唐僧要去取經傳播佛教文化,皇帝非常感謝他,於是與他結拜,封他為“弟”,唐僧的地位與皇帝平起平坐。唐僧是無慾無求的聖僧,自然對他的江山不感興趣。

唐朝的一字並肩王,放現在是個什麼官職,和一種稱號差不多

那麼,歷史中有與“御弟”類似的地位嗎?在《薛仁貴傳奇》中,薛仁貴曾被封為“一字並肩王”,這個封號聽上去權勢很大,“並肩”意思是與皇帝並肩,權力與皇帝一樣,甚至比宰相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更加厲害。不過,這個爵位只是表面文章而已,其實對於這個人本身的地位和權勢沒有什麼變化,它就相當於現在的“三好市民”之類的稱呼。要知道,薛仁貴本來就是外姓人士,如果其權力與皇帝對等,皇帝的寶座都要不穩了。

並且,“一字並肩王”其實也只是個想象中的稱呼,它只出現在一些傳說中,史料裡並沒有真實地記載過。薛仁貴也從來沒有被封過王的稱號,頂多封到侯。那麼,古代的封爵是什麼規矩呢?像薛仁貴一樣的外姓人能被封王嗎?

這還要從古代封爵制度說起。比如薛仁貴所在的唐朝,爵位共分為九等,這九等從上至下由尊到卑,所發的俸祿和封的田地也隨之減少。爵位裡還分親王和郡王,像“一字並肩王”這樣的一字王,就是親王,由於其命名是一個字因此稱呼為一字王。一字王一般都是皇族內成員,外姓是不可以冊封的。而對應一字王的還有二字王郡王,郡王可以封一些皇族的遠房親戚,還有立過大功的臣子等。

當然,我國曆史上也有少數的外姓一字王。如果將這些一字王列舉:楚王韓信、魏王曹操、晉王司馬昭等,會發現他們後來的結局都逃不過一個“叛變”,這就是異姓一字王最大的弊端。歷史上基本所有的異姓一字王都不會安穩地坐在座位上,他們得到了與皇親貴族一樣的權力,當對皇權的慾望逐漸超過他們的忠誠時,便會起兵造反。其實不光是異姓一字王,二字王裡諸如唐有名的東平王安祿山,他被封了東平王之後就引發了安史之亂,最後自立為皇帝。

唐朝的一字並肩王,放現在是個什麼官職,和一種稱號差不多

除了皇帝封的,其實還有“亂臣賊子”自己封的一字王,以這樣的途徑來封王,往往就是為了推翻統治自己做皇帝,比如最著名的明太祖朱元璋,他就是先自立為吳王,然後打敗了元朝的殘餘勢力成功上位的。與之相類似,隋文帝楊堅倒不是自立為王,不過也基本是在把持了朝政之後讓傀儡皇帝封了他一個“隋王”。基本上所有的異姓王朝上位都是這樣的步驟,先封王然後再“臨危受命”上位理政。

為什麼一定要經歷這樣複雜的程式,不能直接篡權奪取政權嗎?這其實與中國自古的王位更迭有關。我國古代皇帝被稱為“真命天子”,也就是順應天意的意思。在堯舜禹時代,王位透過退位讓賢的方式來更迭,到了商周時期,這樣的方式變成了子承父業,也就是通常說的“嫡長子繼承製”。因為古代人是比較迷信的,皇帝認為自己身上流著的“龍血”只能傳遞到下一代,統治國家的使命也只能由身上流淌著“龍之血脈”的人來繼承。嫡長子的血統最純正,傳遞給嫡長子最順應天意。

而後來,這種血脈關係逐漸透過王爵制度來體現。雖然異姓王身體裡沒有流著象徵著天子命脈的“龍之血脈”,但是名義上是可以繼承的。為了從名義上不打破老祖宗的規矩,於是整個中華歷史裡的皇帝都默默地遵守著這一套不變的規矩,這也算是王室裡的潛規則。

唐朝的一字並肩王,放現在是個什麼官職,和一種稱號差不多

因此,異姓王甚至是異姓一字王,對於皇位的威脅其實是很大的。正史中無法出現一字並肩王這樣的稱呼,因為就算是一個稱呼,也有著很危險的意義,所以皇帝絕對不會主動封一字並肩王,尤其是外姓的人,除非是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