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江都衛生人才沉基層,百姓就近好看病

“以前做透析要進城,路遠還要排隊,我這個身子骨實在吃不消。現在好了,家門口就能透析了,省錢還省心。”近日,在揚州市江都區小紀中心衛生院血透室,剛做完透析的小紀鎮西賈村47歲的村民毛藍(化名)深有感觸地說。小紀中心衛生院是江都區新建成的4家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之一。

讓農村居民在家門口“好看病”“看好病”,關鍵要有信得過的好醫生,但基層招人難、留人更難是普遍現象。近年來揚州市江都區圍繞破解鄉鎮醫院引人、留人、用人難題進行了有益探索,走出一條特色路子,被省衛健委列為“人才強基工程”示範區。

打破“大鍋飯”,構建留才平臺

“醫院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前些年鄉鎮衛生院不僅人才缺口大,而且吃大鍋飯,僅有為數不多的醫生隊伍,思想還不穩定,整天想著調到城裡去。”提起當年的情況,江都區衛生健康委主任陳志芳說,江都區鄉鎮醫院人才短缺最困難時,有的鄉鎮衛生院只有2-3個臨床醫生,連排班都成難題。

“招人才、培養人才到基層不可能一蹴而就,那麼就先從盤活現有人力資源做起。2018年江都對醫療系統進行了改革。”陳志芳說,改革首先瞄準了績效分配,拉開收入分配差距,分配向基層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幹傾斜,確保基層醫護人員年均收入20萬元以上,院長年收入25萬—30萬元,對骨幹醫生實行協議工資制,不納入單位績效總額。

打破“大鍋飯”,基層人才的幹事熱情立即被激發。江都區大橋中心衛生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徐東昇告訴記者:“去年我績效工資拿了16萬元,接近醫院職工平均績效的3倍。我還是省級骨幹,另有獎勵,最終到手的年收入超過30萬元。”

“動真格”的績效分配改革,成為激發人才活力的突破口。“現在人有了,裝置也全了,我越幹越有勁。”小紀中心衛生院吳堡分院院長周玉平說,他到吳堡分院任院長一年多以來,大刀闊斧地引進編內醫生、護理、藥劑人員等,新建中、西藥庫,整個醫院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補充新血液,合格人才“秒”錄取

“盤活現有人才的同時,我們每年畢業季還從全國各地招攬人才。對於急缺人才,現場筆試、面試,合格人才‘秒’錄取。”陳志芳說,近3年,基層醫療機構招錄衛生緊缺人才590名,為鄉鎮衛生事業發展補充了新鮮血液。

但“留人難”的問題隨之出現。2019年,江都從外省招到一名醫學生後,把他安排到較偏遠的武堅衛生院去鍛鍊。遺憾的是,入職僅3天,這名醫學生就辭職走人了。後來陸續招了些人,都沒留住。

為此,江都加大吸引人才下基層的激勵力度,對基層招錄的本科及以上畢業生,發放一次性購房補貼和一次性工資補貼。對駐偏遠鄉鎮的全科醫師年均增加2萬元補助,對主城區單位執業醫師在偏遠鄉鎮幫扶1年以上的,優先職稱聘任。鼓勵未被省定向委培錄取的臨床、影像、麻醉等專業畢業生回鄉工作,並簽訂培養服務協議,參照省定向委培政策予以學費、生活費等補助。

江都區還創新利用區直屬公立醫院的富餘編制建立“衛生事業編制週轉池”,專門用於基層招錄緊缺型專業人才,並明確規定使用“週轉池”編制招聘的基層衛生人才,服務基層滿3年,可透過考核選調到區級醫院。系列舉措盤活了人才“一池春水”。

培訓強本領,築巢引鳳“夯基礎”

為了幫助人才“強本領”,近三年來江都區投入500多萬元建設省級示範基層實訓基地,每兩年對基層護理、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等3類人員進行一輪全覆蓋培訓。引導基層醫生參與學歷提升和脫產進修工作,每年組織不少於30名執業醫師到南京、上海等地三級醫院進行脫產培訓。

“進修期間,工資不少一分,單位不但報銷交通費和伙食費,還獎了我3000元。”趙有順醫生說,為了學習腹腔鏡手術,他在醫院的安排下到上海進修了3個月。透過系統的學習,樊川中心衛生院外科團隊已能夠獨立開展腹腔鏡膽囊手術、闌尾手術、疝氣手術。

陳志芳說,近3年農村定向培養鄉村醫生已畢業上崗68名,實現了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從“缺”到“有”再到“優”的轉化;基層衛生人才待遇不斷提高,群眾“就近看病,能看好病”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滿足,基本實現了看病不出區的目標。

江都基層衛生人才引育制度的探索,是近年來江蘇省深入實施衛生人才強基工程,積極創新完善基層人才招引、培養、使用、管理機制和政策的縮影。去年全省基層衛生人員總數達28。58萬人,較5年前增加8。15萬人,基層衛生人員數佔全省衛生人員總數的比例從3年前的32。54%提高到34。71%。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3。66人,超過40%的鄉村醫生取得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證書,每年遴選省級優秀基層衛生骨幹人才2500名,實現了基層衛生隊伍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記者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