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教育體系的古今異同點,保送生不是現代的專利,職業教育也是如此

前些天看到過這樣一個採訪:在考試的過程之中,一名考生不停

在考場外張望,當記者問道他在幹嘛時,他的回答令許多人豔羨:“

我已經保送了,現在在等我同學考試出來。

”在大部分人的視野之中,保送或許是一個相當遙遠的話題,能在現實中看到在,怎會不激動?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之中,有推薦生的存在,也有保送生的存在。許多人將此認為是現代人的產物,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嚴謹,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不也是推薦的另外一種方式。

教育體系的古今異同點,保送生不是現代的專利,職業教育也是如此

在中國古代的教育體系之中,貢舉是長久存在的並且影響到了中華文化的選官制度和後世文化。何謂貢舉,字面意思就是地方官吏向天子推舉人才的方式。

與九品中正制多是負面影響不同,古代對貢舉做了嚴格的限制:如果官吏舉薦的確實是賢能之人,舉薦者將會受到褒獎;如果官吏舉薦的不是賢能的人才,或是任人唯親,舉薦者將會受到懲處。

用這種方式,保證了管理選拔工作的基本穩定和管理的基本德行。

而這種選官方式的存在歷史,是在隋朝實行科舉制之後逐漸消亡。

教育體系的古今異同點,保送生不是現代的專利,職業教育也是如此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為了鞏固不穩定的政權,鞏固國家統治,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求取賢能之人,並且制定了登記形體儀容、年齡、品行、逐級暗訪上報等制度,這就為以後的察舉制形成奠定了基礎。

到漢文帝時,制定了正式作為選官制度的察舉制度,文帝二年有如下記載:

舉賢良方正能直言勸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文帝十五年又下令:

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

但這在統治時期只是偶然為之,並沒有形成制度。

教育體系的古今異同點,保送生不是現代的專利,職業教育也是如此

歷史的車輪到了漢武帝時期,貢舉之法終於形成了一種制度寫入國家條例之中,使得選拔士人制度化。同時因為董仲舒等人的建議,以儒學作為選官的重要標準,就這樣以儒術取士的察舉制度就出現了。

隋朝建立之後,科舉制在選官用官的優勢逐漸明晰,察舉制、徵辟制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視野;淡出並不是完全消散,之後歷代大都有因為品行優良而破格為官或是破格提拔的例子。

其中承繼的是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是對國家教化、社會穩定的一種積極引導。

教育體系的古今異同點,保送生不是現代的專利,職業教育也是如此

貢舉之後,就產生了公升這一名目,這就像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推薦生、保送生相似。凡是州、府、縣學學員之中成績優秀者,就可以成為進入京師國子監讀書,這些被選中的人就被稱為貢生。

古代科舉考試的目的是被皇朝選拔叢中的人才,因此,各朝代更深的具體名目也不一,明代分為歲貢、選貢等四種,而清代則分為恩貢、拔貢等六種。因為科舉的出身不同,便有了正、異途之分,經學校通籍者如貢生出身為正途,任命重正途。

教育體系的古今異同點,保送生不是現代的專利,職業教育也是如此

還有一個名詞叫做貢院,這是中國明清時期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在這裡會舉行鄉試、會試兩場。對於貢院的產生,唐代典籍中有如下記載:

“考功郎中李昂,為士子所輕詆。天子以郎署權輕,移職禮部,始置貢院。”

明清時期的貢院大堂東西兩側為“外簾”,多供管理人員居住,大堂後為“內簾”,供面試官居住。貢院兩側建“號舍”,供應試者居住。

主考、同考在內,謂“內簾官”,提調監視官在外,謂“外簾官”,貢院牆有荊棘,亦稱“荊閨”。

教育體系的古今異同點,保送生不是現代的專利,職業教育也是如此

就是如今的高考考場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