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孫權殺關羽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孫權殺關羽是不是一個錯誤決定?

三國時期,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是三國時代的分水嶺,也是蜀漢國運的轉折點。

公元219年夏,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派重兵圍住了樊城,利用天氣漢水暴漲的機會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差點要遷都以避關羽鋒芒。

但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早就想全部佔領荊州的江東孫權集團決定撕毀孫劉聯盟,偷襲關羽。大都督呂蒙策劃了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奪取了荊州,並從後背攻擊關羽,關羽腹背受敵,不得已敗走麥城,等援兵不至,不得已突圍,在臨沮中了吳軍埋伏,並生擒後斬殺。

孫權殺關羽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關羽被殺,引得劉備後來發起了伐吳之戰,要不是曹丕犯了戰略錯誤,吳國差點就滅亡了,好在陸遜力挽狂瀾。

孫權殺關羽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東吳奪取荊州也就罷了,為什麼一定要殺了關羽?殺關羽是不是一個錯誤決定呢?

筆者分析認為,孫權殺關羽確實是一個錯誤決定,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一、關羽老邁,不殺也沒大問題

襄樊戰役發生時,雖然關羽威震華夏,但是那個時候的關羽也老了,根本蹦達不了多久。

關羽出生年月不詳,但是根據歷史資料分析,襄樊戰役時,關羽大概60來歲,這個年齡在現代雖然不算老,但也屬於退體年齡了。在古代,絕對是老將了。

孫權殺關羽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雖然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但是那是從經驗來說的。關羽的個人能力在襄樊戰役時,其實已經明顯走下坡路。

關羽老邁最典型的就是與龐德交戰時,關羽不僅佔不到便宜,還被龐德射中前額,差點掛了。可見英雄遲暮啊。

關羽後來雖然水淹七軍,但是主要是沾了天氣的光,不能說關羽有多厲害。

老邁的關羽如同拔了牙的老虎,不殺也不會構成大的隱患,孫權殺了關羽,確實有點草率。

二、湘水劃界前關羽就被呂蒙擊敗過,不足為慮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讀者一直有個誤區,以為劉備借的是整個荊州,對劉備借荊州一直賴著不還頗有微詞。

但在正史上,劉備並不是借的整個荊州,而是隻是借南郡的江陵。

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回許昌,留曹仁、樂進等鎮守荊州,劉備和孫權就派兵搶荊州。

孫權殺關羽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東吳當時派周瑜攻打南郡,結果戰爭打成了持久消耗戰,周瑜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才打下半個南郡,也就是戰略要地江陵。

而劉備呢,也利用東吳久戰不下的機會,率兵攻下了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也就是荊南四郡,然後協助周瑜打下了江陵。

隨後劉備孤身一人赴當時的東吳都城,也就是今天的鎮江,與孫權談判,想借江陵屯兵。孫權看到劉備勢力較大,南郡處在劉備和曹操的夾攻之下,自己又想把主要精力用在經營長江下游上,因此,採納魯肅建議,把周瑜辛苦一年打下的江陵借給了劉備。並且把妹妹許配劉備,結成政治婚姻。

由於江陵是南郡的治所,而荊州的治所又在南郡,所以借江陵後來就以訛傳訛演變成了借荊州。

劉備後來入川,留下了關羽鎮守荊州。關羽鎮守荊州時,孫權也討要過荊州,劉備和關羽不願意給。這擱誰都不願意還,因為借的只是江陵,孫權卻討要整個荊州,比高利貸還黑。

孫權見討還要不回荊州,就派呂蒙率兵強奪荊州。結果呂蒙輕鬆地從關羽手裡奪得了荊南三郡,遠在成都的劉備非常震驚,親自帶兵來到荊州,要與孫權大戰一場。

結果這個時候傳來了曹操進攻漢中的訊息,劉備擔心會對成都不利,就和孫權議和,以湘水為界,湘水以東的長沙、桂陽、江夏三郡屬於孫權,湘水以西的武陵、零陵、南郡屬於劉備。

由於關羽在這場戰役中不是呂蒙的對手,這也側面說明關羽不足為慮,完全可以不殺。

三、不殺可以不給劉備伐吳藉口

孫權不殺關羽,劉備就找不到伐吳的藉口,後來造蜀吳兩敗俱傷的夷陵大戰也許就不會發生,那麼三國的歷史也有可能重寫。

孫權殺了關羽後,心裡也是後悔和後怕的,所以他把關羽的首級送到許都,企圖嫁禍曹操。但是劉備又不是傻子,當然不上孫權的當,把仇恨都記在孫權頭上,因此才傾舉國之力伐吳。

孫權殺關羽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其實孫權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扣留關羽,以關羽為人質與劉備討價還價,既不給劉備伐吳的藉口,也使雙方有迴旋餘地,至少可以增加談判籌碼。

另外,關羽也不一定是孫權指示殺的,也許是前線將領自作主張的。不管原因是什麼,關羽最終被殺,孫劉聯盟反目,最終便宜的還是曹操和以後司馬氏。估計這是當時殺關羽時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