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足不出戶遊漢中:拜謁蔡倫墓

足不出戶遊漢中:拜謁蔡倫墓

可以大膽地想象一下:如果沒有紙,世界將會怎樣?

那些“學富五車”、滿腹經綸、鴻著等身的文豪巨匠們,該用多少車來裝載竹簡書卷?

藝術家們將如何表現書法繪畫?可能崇山峻嶺的懸崖峭壁早已被石刻、壁畫所佔領;

圖書館的竹簡、木牘藏書,可能堆積得比喜瑪拉雅山還高…

然而,這一切並未發生,因為一個人、一張紙,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徹底改變了這一切。他,就是造紙術的發明者——紙聖蔡倫。

美國著名學者、歷史學家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位名人》一書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書中說:“如果沒有蔡倫,就沒有紙,我們很難想象今天的世界將會是怎樣的狀態?”

今秋十月,桂花飄香。我有幸與北京《圖書館的故事》攝製組一行,到漢中洋縣龍亭鎮去拍攝蔡倫墓。

龍亭鎮位於漢中盆地東緣,秦嶺腳下,漢江以北,距洋縣縣城9公里。這裡屬於平川、丘陵相互結合的地形,北高南低,地闊勢優。龍亭,一個神奇而不同凡響的名稱,秦漢時期,因在大龍山下的大龍河畔設驛亭而得此名。東漢時,蔡倫被封為“龍亭侯”,其封地和墓祠就在這裡。明朝徐乾健有詩云:“策馬龍亭日曬曛,江頭遙見蔡侯墳;漢封遺蹟空憐在,青史香標世共聞。”

足不出戶遊漢中:拜謁蔡倫墓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今湖南省耒陽市)人。明帝劉莊永平未年(公元75年),進京城洛陽宮廷內當宦官,歷任小黃門、上方令、中常侍、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為龍亭侯。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宮廷鬥爭受株連,含冤服毒自盡,終年59歲,葬於封地龍亭。30年後的公元151年,朝庭為其平反昭雪,敕令在洋縣龍亭建墓修祠,蔡倫從此長眠於此。

蔡倫經過18年的刻苦研究,反覆實踐,終於發明了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為原料的植物纖維紙,作為全新的書寫材料,代替以前的竹簡木牘和縑帛。元興元年(公元105年)10月,向和帝獻紙。“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從此,紙誕生了,這是世界歷史上一次書寫材料的革命。

隨後,蔡倫造紙術由中國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國。公元285年,最先傳至朝鮮,再傳日本,以後傳至中亞諸國。據說,在一次戰爭中,中國軍隊中的一些文職人員被俘,敵方威逼這些懂得造紙方法的俘虜說出造紙秘密,否則處死,俘虜為保命,就將造紙技術說了。於是,蔡倫造紙術就傳播了出去。十世紀以後才傳到歐洲各國,就連美國也才在公元1690年掌握蔡倫造紙術。在這之前,這些國家依然還在用竹簡、木牘、貝葉和羊皮紙書寫。

足不出戶遊漢中:拜謁蔡倫墓

蔡倫墓祠區佔地約20畝。前院為祠區,院內綠樹成蔭,千年古柏參天,東鐘樓、西鼓樓相對而望。正對大門為前殿,殿內設有蔡倫生平事蹟,供人緬懷。後為正殿,門頭高懸唐德宗李適親筆御書的“蔡侯祠”匾額,藍底鎦金,灑脫飄逸。據說,公元784年唐德宗李適避難駐蹕漢中,途經洋縣時特意拜謁蔡倫墓,為褒揚蔡倫之功而題。殿內正中有蔡倫塑像,東西牆兩邊,皆為巨型壁畫。西牆為蔡倫皇宮受封龍亭侯時盛況場景《封侯圖》,東牆為根據《後漢書》描繪的蔡倫造紙流程的《造紙全景圖》。

蔡倫造紙的偉大貢獻世人皆知,功高寰宇,德傳萬世。清代童顏舒有詩云:“漢川修竹本如蓬,造紙神奇創蔡公。利濟文壇何等事,哪知出自內臣中。”前蘇聯造紙教授蘇赫曼評價道:“中國蔡倫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發明了紙,其它任何發明、對文化發展的促進,都不能和紙相提並論。”餘秋雨題贊:“千年蔡侯紙,萬里文明史。”

足不出戶遊漢中:拜謁蔡倫墓

北京來的孔立先生,已是兩度到此採訪拍攝。他感慨而風趣地說:“如果放在現代,蔡倫的成就和貢獻,早就獲得了世界諾貝爾獎,肯定也獲得我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蔡倫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是偉大的首創精神。這種創新精神,更需要我們在新的時代繼承和發揚光大,從而再創中華輝煌,共圓中國夢想。當我們秉燭夜讀、奮筆直書或揮毫潑墨時;當我們自主創新、科技研發或奮力攻關時,都不要忘了他——紙聖蔡倫。

作者:胡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