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唐朝第十二個皇帝,唐憲宗李純景陵

唐景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城西北7公里的金幟山,是唐憲宗李純陵墓,景陵依山建陵。李純是唐朝第十二個皇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了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

唐朝第十二個皇帝,唐憲宗李純景陵

景陵陵園石刻的設定組合形式與玄宗泰陵相同,惟玄武門(北門)外增加有小石獅2對,為唐代帝王陵園所不多見(唐懿宗簡陵亦有兩對)。陵園現存石刻40餘件(宋、元、明、清歷代祭祀碑石不計),其中,朱雀門外長達626米的司馬道兩側存石刻25件,東西兩列相向排列,間距約68米。由南往北依次為:

華表(或稱石望柱)1件(東列),位於乳臺闕址北79米處,通高8。18米,形制同崇陵。

翼馬1對,位於華表北24米處。馬身長2。35米,高2。76米,頭頂獨角,頸上豎鬃,身軀肥碩。東列垂尾,獨角較小;西列縛尾,獨角較大。景陵翼馬雕工簡陋,與崇陵相比,手法進一步簡化,表現在馬兩肋的翼翅下端雕鑿簡單。

鴕鳥1件(西列),位於翼馬北24米。鳥高1。35米,身長1。75米。頭頸彎曲,身軀肥碩,尾小,腿短。腹下襯以山石,前後同高。

仗馬5對,位於鴕鳥北24米。每對仗馬南北間距亦24米。仗馬形制同建陵,其身長1。45-1。98米,身高1。55米。馬頭較長,面飾當盧,口銜鑣,脖下系鈴,身飾鞍韉,無鐙,馬尾下垂。另外,北神門外亦有仗馬3對,東西列間距45米。除西列第三仗馬縛尾外,其餘均與司馬道仗馬形制相同。

石人11件(東列7件,西列4件),位於仗馬北22。5米處。每對石人南北間距22米。石人完整者身高2。80米-。85米,東列文官持笏,西列武官仗劍。形制同泰陵。

石獅,景陵內城朱雀門外現存石獅1個,其它三門外各存石獅1對。石獅身高1。59米-1。80米,胸寬0。85米。每對間距15米37。2米。獅頭呈方形,額和眉骨突出,雕刻較粗疏。北神門外仗馬另有小石獅2對。一對為蹲獅,一對為行獅,東西分列,形制相同。蹲獅身高0。90-0。95米,胸寬0。40米,石座埋入土中;行獅合口,身高0。81米,身長1。15米,胸寬0。40米。

唐憲宗李純,原名李淳,被立為皇太子以後改名。他是唐順宗長子,大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長安宮中。憲宗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太宗、玄宗、憲宗。憲宗沒有能夠像太宗和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卻能夠和他們並駕齊驅、相提並論,這也正說明了他的不同尋常。

唐朝第十二個皇帝,唐憲宗李純景陵

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六日,憲宗被冊為皇太子。七月二十八日,權勾當軍國政事,即代理監國之任。八月四日,憲宗得父皇順宗傳位,八月九日正式即位於宣政殿。這一年,憲宗28歲。他從一個普通的郡王到登上最高權力的頂峰,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這一刻確實來得太快了。難道有什麼神力相助嗎?正是因為這一緣故,憲宗的登基伴著順宗的內禪一直被人們猜疑著。憲宗登基前後,也的確有一些無法弄清楚的秘密。我們可以列舉這樣一些事例略做說明。

唐朝第十二個皇帝,唐憲宗李純景陵

樹立政治見解

憲宗剛剛被立為皇太子以後,‘’二王‘’集團的陸質借侍讀之機有所規勸,被憲宗制止:‘’陛下令先生為我講解經義,怎麼還扯其他的事?‘’說明此刻的憲宗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也就是說,憲宗在這一過程中未必是被動的,也似乎不會不知情。

宦官擁立

在這年六月最早動議皇太子監國的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在八月十七日,突然暴病而死,時年61歲。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事出有因,很值得索解。與韋皋上表差不多同時,荊南的裴均、河東的嚴綬也不約而同地給朝廷發來表章,內容竟然也與韋皋的相同。劍南、荊南和河東,三地節度使相距何止千里,如果沒有幕後的指使,這樣的步調一致真的很難理解。那麼,幕後的指使是誰?從當時的蛛絲馬跡來說,就是那些在宮中掌握禁軍、擁立憲宗的宦官。

即位之謎

在順宗以太上皇身份遷居興慶宮以後,憲宗是不是還允許群臣和他相見?當事人劉禹錫在《劉子自傳》中說:‘’當時太上皇身體有病,宰相大臣都不能得到召對。而宮掖事秘,建桓立順,功歸貴臣。‘’直接用東漢末年順帝、桓帝被立的故事比附憲宗的即位,無法不給人這樣一個強烈的印象:在此事過程中有外人無法明知的隱情。

借刀殺人

發生了羅令則密謀廢憲宗另行擁立的怪事。這年十月,山人羅令則從長安前往秦州,矯太上皇詔令,向隴西經略使劉澭請兵,謀劃廢憲宗另立皇帝。結果,劉澭告密,逮捕了羅令則,憲宗一方面以名馬金銀財物厚賜劉澭,另一方面詔令禁軍審問羅令則,將其黨羽杖死。此事的出現與因果存在很多疑點,但是對於憲宗來說,最大的便利是藉機誅殺了政敵。

舒王李誼之死

舒王在德宗時一直是順宗政治上的強大競爭者,來自宮中的宦官等勢力也一直看好他。羅令則矯詔廢立,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利用這樣的政治慣性擁立舒王。但是,當憲宗即位,舒王的政治價值在宦官眼裡也就自然喪失,所以,在劉澭將羅令則押送到長安以後,舒王也就非死不可。《資治通鑑》和舊史中都說他在永貞元年十月戊戌‘’薨‘’,這應該與憲宗即位後的政治局面有關。

太上皇順宗之死

憲宗在元和元年(806)正月初一率群臣為太上皇上尊號,正月十八日,憲宗下詔宣稱太上皇‘’舊恙愆和‘’,說是舊病沒有治癒,這就等於是向天下宣佈了太上皇的病情,此舉十分罕見。憲宗又說‘’親侍藥膳‘’,從當月十六日以後,暫時不聽政。然而,在十九日,也就是宣佈太上皇病情的第二天,順宗就死於興慶宮,同時遷殯於太極殿發喪。這就難怪有人估計太上皇早就死了,正月十八日向天下通報太上皇的病情,就是為掩蓋太上皇被害死的真相。殊不知,這樣做是欲蓋彌彰,公佈太上皇的病情,恰恰暴露出憲宗和宦官的做賊心虛,暴露出太上皇之死的可疑。

將太上皇順宗直接殺死,正是擁立憲宗的那些人為了消除一切可能的隱患,打消那些有著和羅令則等一樣想法的人的幻想,目的最終自然不外乎是穩固自己的地位。而憲宗個人在當時早已是成熟的年齡,整個過程他自然不會茫然不知,權力的誘惑自然不會使他拒絕對太上皇用粗,利慾薰心,更何況九五之尊!元和十四年(819)七月,群臣討論給憲宗上尊號時,一個宰相主張加‘’孝德‘’二字,另一位宰相崔群認為‘’睿聖‘’的尊號已經可以包括其含義,不必再加‘’孝德‘’,憲宗聽了怒不可遏,竟然把崔群貶到湖南任了一個觀察團練使。憲宗對‘’孝德‘’二字如此在乎,正說明他‘’內有慚德‘’,心中有所顧及,這從側面反映出他很有可能參與了逼順宗內禪的事件。總之,在永貞內禪、憲宗即位的過程中,一定有隱秘而又不能明言的內容。韓愈與宦官俱文珍關係尚好,在他所作的《順宗實錄》中也隱約透露出了宦官對順宗相逼的痕跡,以致憲宗即位以後,俱文珍等屢屢說其記載內容不實,要求下詔進行修改。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為了掩蓋事實真相。

依靠宦官的擁立和發動宮廷政變而迅速取得了最高權力的憲宗,一登基就在政治上大顯身手了。看來,皇帝的政治作為與他獲取權力的途徑是否合法,絕對沒有直接的關係。憲宗之前的太宗和玄宗,莫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