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關羽,如何從一個凡人將領成為被道佛儒三教封神的歷史人物

紅臉、美髯、丹鳳眼,綠袍,手持青龍偃月刀,胯下追風赤兔馬,說到這個形象,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關羽關二爺。他生前事蹟也是深入人心,誅文丑殺顏良,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然而這位爺死後更是赫赫有名,不管是在儒家的文廟裡,或者是在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宮觀裡,經常都能看到這位關老爺的神位。一般人都知道,關公是武財神、三界伏魔大帝,過去“關帝廟”遍佈全國城鄉,多達數十萬,受到從朝廷到民間的崇敬與膜拜。其實,關帝為儒釋道三家共同尊崇的神靈。儒家奉關帝為“關夫子”“武聖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佛教尊為“護法伽藍菩薩”“護國明王”“仁義古佛”。那麼關公是如何從一位凡人武將成為“聖人”,“帝君”,“菩薩“的呢?而且是唯一一個由三教封神的歷史人物。

關羽,如何從一個凡人將領成為被道佛儒三教封神的歷史人物

關羽的封神之路以宋朝為分水嶺,在宋朝之前——從東漢至唐朝,對關羽並不十分追捧。關羽去世41年後才被後主劉禪想起,追封了個“壯繆侯”,此後不久,蜀漢滅亡。後來的書籍記載中都沒提到關羽,武將關羽的事蹟並沒有引起文人的興趣。歷代統治者也一直對關羽不感冒。第一座祭祀關公的廟宇出現在公元568年左右,正值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皇帝陳伯宗下令在關羽遇害的當陽縣東三十里的玉泉山上的覆船山寺西北修建關羽廟和關羽冢,此時離關羽遇害(公元219年)已經將近250年的時間。公元760年,在安史之亂中煎熬的唐肅宗追封姜太公為武成王,祭祀規模與文宣王孔子看齊,張良、韓信、白起、孫武、諸葛亮等人作為“十哲”陪坐,還是沒輪到關羽。此時的孔廟已相當完備,配享的有十哲和七十二弟子,陣容強大,相較之下姜太公的排場著實有些寒酸。公元782年,朝廷招兵買馬,以孫臏、廉頗、衛青、霍去病、關羽、張飛等六十四名將為弟子從祀,關羽的稱號是“

蜀前將軍漢壽亭侯

”。

關公是陳隋之際披著佛家的衣裝才登上神壇的。其最初顯靈的地方,為《漢書?地理志》所記“信巫神,重淫祀”的荊楚一帶,也是其生前施政和征戰之地。據載,隋開皇十二年(592)【另一說為南朝陳光大年間(567-568)】,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法師(又名智者大師)雲遊當陽玉泉山,見其地山色如蘭,紫雲似蓋,便有在此立寺傳教之願。月夜時分,有一美髯長衣的長者現身法師面前,對法師說:“我是漢壽亭侯關雲長,現為玉泉山主,見法師喜愛此山,願舍其地作為道場。”智顗將此奇事報告晉王楊廣,楊廣又上奏隋文帝,於是朝廷下詔賜名,關公從此就成為玉泉寺的伽藍神了。這則記載見於唐人董侹《貞元重建關廟記》、宋人張商英《重建關聖廟記》、《佛祖統紀?智者傳》、《解梁關帝志》等,惟時間略有差別。而佛教的另一宗派禪宗則將“玉泉顯聖”之奇異附在了其北宗六祖神秀的名下,時間為唐儀鳳年間(676-678),故事變為:神秀雲遊玉泉山並建立道場。鄉人敬祀關公,神秀拆毀關祠,忽然間陰雲四合,關公於雲霧中提刀躍馬,往來馳驟。神秀仰面問之,關公具言前事。神秀於是破土建寺,安享關公為伽藍神。從此以後各寺流傳。常平家廟的以塔為中心的建築規制與此傳說也可以互證。但此時關公信仰還只是附屬於佛教各寺,並未成為神靈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到了宋代,因為統治者的關係,關公就由一家寺院的伽藍神一躍而成為整個中國佛教的護法神。佛教進入中國後,為了快速融入中土,順勢將其推之為神,是可以理解的。關羽皈依佛門的傳說雖然年代設定在隋朝,實則始於流傳於宋朝。

關羽,如何從一個凡人將領成為被道佛儒三教封神的歷史人物

珈藍菩薩像

雖然關公很早就借佛登神,但從一位歷史人物轉化為在冊神靈,卻是宋代首先由道家完成的。輿論基礎即見於道教記載、流佈最廣的一條傳說“解池斬妖”,這則故事發生在關公的家鄉解州。在宋朝年間,解州突然起了大霧數月不散,導致農民無法曬鹽。地方官將此事上表朝廷。大臣對皇帝說,此事必屬妖物作祟,聽說龍虎山的張天師能降妖捉鬼,建議請他出馬。於是皇帝派張天師前往解州除妖。張天師來到解州後,看出是蚩尤作祟,但他沒有自出手降服蚩尤,想必因為蚩尤乃是上古和黃帝爭天下的惡神,憑一介道士之力恐怕降服不了。張天師遂設壇作法請來身為戰將的關羽來降蚩尤。關羽成功的戰勝蚩尤,被朝廷封為“

武安王

”。紹聖三年,宋哲宗敕賜玉泉關祠額為“顯烈”之舉。到了北宋末年,關羽封神的最大推手出現了,他就是道教的狂熱信徒宋徽宗。他在位期間廣修道觀,冊封道教諸神,曾謊稱夜夢老子對他說:“汝以宿命,當興吾教”,並自認為“教主道君皇帝”。他十分推崇關羽,曾先後四次敕封關羽。崇寧元年(1102),追封關羽為“

忠惠公

”;崇寧三年(1104),又封關羽為

“崇

寧真君

”;大觀二年(1108),封關羽為“

昭烈武安王

”;宣和五年(1123),加封關羽為“

義勇武安王

”。這時的關羽已由侯升為公,由公升為王。此後南宋、元、明的皇帝繼續追封關羽。封關羽為帝卻始於明神宗。之前,明太祖朱元璋覺得前代帝王對諸神濫用封號,下令:所有神祗全部恢復最初封號,關羽亦復原封“漢壽亭侯”。但朱元璋又認為,能得天下,乃因關公陰助,於是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敕建關廟。之後,明成祖、憲宗亦先後敕建關侯廟,明武宗改全國關廟為“忠武廟”。明神宗於萬曆十年(1582)敕封關羽為“

協天大帝

”;萬曆十八年(1590)又加封“

協天護國忠義帝

”,賜關廟額“顯佑”;萬曆二十三年(1595),應解州崇寧宮道士張通源題請,敕賜解州關廟名曰“英烈廟”;萬曆四十二年(1614),加封關羽“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

”,又封其夫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封長子關平“竭忠王”、次子關興“顯忠王”、周倉“威靈惠勇公”,並以陸秀夫、張世傑為其左右丞相。透過明神宗的四次封敕,關公由“王”進爵為“帝”,由“帝”而“大帝”、“帝君”直至“天尊”,地位大大超出人間帝王,列到了道教崇奉的最高境界。清代諸帝崇封關公的勁頭比起明朝來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清代順治皇帝封關羽為“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雍正甚至連關羽的父親、爺爺、太爺爺都一路追封上去成為公爵。隨後一路加封,到道光皇帝時代,經過清朝九帝的改賜加封,關公的封號到清末為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緩靖宣德翊贊關聖大帝

”,累計多達26字之多。這在我國佛道兩教數以千計的神袛中,是前所未有的。

關羽,如何從一個凡人將領成為被道佛儒三教封神的歷史人物

關聖大帝像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由此可知祭祀原本就是儒家思想中的極度重要大事。唐初設武廟,關羽還是姜太公手下六十四名從祀之一。到了明清時,因為道佛的推崇以及統治者的需要,關聖帝君已經有了“武王”、“武聖人”的尊稱,儼然與“文王”、“文聖人”的“孔子”並肩而立。明代建“關侯廟”,清咸豐年間改為“武聖廟”,與“孔廟”並稱為“文武廟”。儒家尊稱祂為文衡帝君,列為五文昌之一,五文昌分別為文昌帝君、文衡帝君(關公)、魁星爺、孚佑帝君(呂洞賓)、朱衣(考試官),備受文人士子的禮敬。清代,關聖帝君與“文聖孔子”齊肩而為文武聖,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又甚於“孔子”。時至今日全世界的華人,特別是儒者對關羽也尊稱為“

文衡聖帝

”,在燈飾、符令及供奉的牌位中也著“文衡聖帝”四字,由此可知關羽在中國曆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何受到尊崇。

關羽,如何從一個凡人將領成為被道佛儒三教封神的歷史人物

文衡聖帝像

關羽被塑造成一位義氣千秋,見義勇為的英雄好漢。在《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中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形成舊時江湖義氣的模範,是人們心目中的偶像。另外從統治者那兒來說,拿集忠、孝、仁、義、節在一身的關羽,用以“教化”億萬臣民,維護他們的封建秩序,這是再好不過的“靈丹妙藥”了。這就是為何儒、釋、道三教都信奉關公,關公廟遍佈天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