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隋煬帝楊廣徵調百萬大軍,為何滅不了小小的高句麗?

隋煬帝楊廣徵調百萬大軍,為何滅不了小小的高句麗?

其中有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大的代價去征討高句麗?第二,為什麼傾盡國力都消滅不了一個蕞爾小國呢?

先說征伐高句麗的原因。

征伐高句麗在我國曆史上不是由楊廣首先開始的,早在十六國時期,慕容北燕與後趙石勒都曾征討過高句麗;楊廣的父親隋文帝楊堅也在開皇十八年(598)派漢王楊諒帶領三十萬大軍征討高句麗;隋煬帝楊廣三次征討;唐太宗李世民三次征討;唐高宗李治三次征討,直到總章元年(668)的第四次征討才由大將李勣將其消滅。

一代一代不遺餘力的征討主要有兩大原因:

隋煬帝楊廣徵調百萬大軍,為何滅不了小小的高句麗?

第二,高句麗並不是遊牧國家,因為漢、晉時期是我國的領土,所以保持著較高的農耕文明,其文明程度的先進決定了他們的戰略眼光要遠高於遊牧民族。所以高句麗一直在遊牧民族中間起著一個相互聯絡、出謀劃策的作用。他們時而挑撥離間、時而依附中原、時而歸附遊牧民族。總之,他們在利用中原與遊牧民族的衝突,從而一步步蠶食中原土地。

為了收回領土,並粉碎高句麗的陰謀,征討高句麗的決策是正確的。在這種背景下楊廣開始了征討高句麗的戰爭。

第一次征討高句麗楊廣搞得排場是很大的,大業七年(611)二月,楊堅就下詔開始備戰,各地紛紛行動,整整用了一年時間集結兵力、運輸給養、打造戰船,可以說做了充分的準備。

隋煬帝楊廣徵調百萬大軍,為何滅不了小小的高句麗?

那麼如此大軍為什麼消滅不了高句麗呢?我覺得原因有二:

第一,出兵時機不對。

從楊廣即位開始,各大工程建設停止過,修建東都、開挖運河、重修長城、各地大造行宮,還有誇張的巡遊,動不動就是四五十萬人,包括北巡突厥、一下揚州、西巡河右等。這些大規模行動已經把國家挖空,人民已經到了無力承受的地步。

而這次征討又是有隋以來最大的一次行動,軍隊一百多萬,民夫超過二百萬。這時國庫已經沒有能力支付這麼大的開支,只有盤剝百姓。再加上山東又發生了嚴重的水患,致使人民無法生存。這時,以“長白山前知世郎”王薄為代表的農民變得不安起來,紛紛嘯聚山林,拉開了農民起義的大幕。

隋煬帝楊廣徵調百萬大軍,為何滅不了小小的高句麗?

第二,戰略決策模糊。

戰略上有兩個模糊的地方,一是楊廣發兵的初衷本想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就像北巡突厥那樣,把敵人嚇唬住,或者以殺雞用牛刀的形式,經過一兩次戰鬥達到震懾敵人,迫使其主動投降的目的。因為一百萬人去遼東武裝遊行一趟與一百萬人真刀真槍幹一仗所花費的代價是完全不一樣的。

首先,當時全國的常備軍不可能全部拉到遼東去,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就是開打以後度過遼河的那三十多萬。剩下的八十萬都是壯聲勢的。要不楊廣看到戰事不利不可能因為保護自己就留下八十萬人在身邊,而不去支援。他知道這八十萬都是臨時徵發的農民,去了也是送死。

隋煬帝楊廣徵調百萬大軍,為何滅不了小小的高句麗?

這樣自捆手腳的命令只能說明是楊廣的自負在作祟,過於陶醉於自己的實力,他不相信小小的高句麗敢於與自己的大軍為敵,所到之處只有俯首稱臣。事實證明高句麗的勝利就是利用了自負的楊廣下達的這一愚蠢命令。

第二個戰略上模糊之處是:當隋軍進攻遼東城受阻之後,怒不可遏的楊廣將戰略恐嚇變成了全力進攻。但楊廣沒有重新下達命令,各位大將軍都深知楊廣的脾氣,不敢自作決定。

戰前兵部尚書段文振給楊廣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作戰方案,要嚴令諸軍,水陸並進,出其不意、直下平壤。如果這時,楊廣按此方案重新部署的話,仍可取勝。但楊廣只顧氣憤,沒有重新部署,就派出三十萬主力度過遼河,進攻平壤。

隋煬帝楊廣徵調百萬大軍,為何滅不了小小的高句麗?

統帥無能,累死三軍。楊廣由於出兵時機不對以及戰略決策模糊,導致大軍一敗塗地,僅僅佔領了遼河以西的地盤,設定了遼東郡。並導致國內民不聊生、群盜蜂起。然而楊廣還沒有醒悟,毅然決然的盤算著第二次征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