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大家好,我們的梓萌愛談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庾信出身於南朝的文學世家,他的創作之所以能在文學史上佔一席之地,除了自身具有非凡的天賦和深厚的累積外,還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學環境緊密相連。

他年少才高,很早就以綺豔的宮體詩聞名於梁朝宮廷,但他個人在文學創作上的真正成熟,應是在北遷後。此時,他的作品才更接近於“完成品”。

他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他出使東魏時,因梁亡而被迫羈旅北朝,成為粉飾政教的工具,從此有去無歸,被迫流落異鄉。

亡國之痛、羈旅之苦,再加上子女夭折之悲,使得庾信後期的作品,風格為之一新。他的文風不再綺豔,而轉變為迥然不同的蒼勁、高古、悲壯、雄逸。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庾信青少年階段,剛好是蕭梁國力全盛之時,天下承平,文風盛行。

他出身貴族,生長在書香門第、文化氣氛濃厚、生活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庾肩吾是當時太子蕭綱的老師,因此,他能夠享受到宮廷中的特權——教育、社交和政治方面的特殊待遇。

優質的教育,再加上本身天資聰穎又能博覽群書,為他日後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琅琊榜》中的“梁帝”以梁武帝為原型

《北史》說庾信“尤善《春秋左氏傳》”,從他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發現他運用各類典故純熟自如,便可知此說並非虛語。

這樣的文學家庭,給予他很深厚的文學根底和學識修養,在少年時代,他就已經開創了自己的文學道路。

梁武帝大通元年,庾信十五歲,被選為昭明太子的東宮講讀。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蕭綱繼位為皇太子,他又與父親肩吾、徐摛父子一起選為文德省學士。

他真正的文學之路,應該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因為像《奉和泛江》、《奉和山池》這類與蕭綱唱和的詩,都是其詩早期的代表。

當時在梁朝宮廷,他與徐陵併為東宮抄撰學士,生活在宮廷文學與帝王恩寵的中心,恩禮莫與之比。兩人文名早著,每有一文,眾人無不競相傳誦,而兩人當時所寫許多淫靡綺麗的宮體詩賦,世稱之為“徐庾體”。

庾信在南朝,仕途一帆風順,官職累遷,由學士而尚書度支郎中,而通直常侍、正員郎等官。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庾信雕像

他因為“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而擔負使命,在三十二歲那年出使東魏,果然不負所望,順利歸來仍為東宮學士,此時的皇太子蕭綱就是後來的簡文帝。

蕭衍、蕭統、蕭綱和蕭繹父子四人,乃一代風雅之君,而當時歌舞昇平、政局安定,所謂“五十年中,江表無事”,可以說,東宮時期是庾信一生之中最平順、得意的階段。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侯景之亂”前,庾信的仕途生活是平靜而得意的。但這無憂無慮的縱樂生活持續不了多久,在他結束東魏之行返回蕭梁後僅三年,他就眼睜睜地看到自己的國家陷入滅亡之災。

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亂起。一個叛離東魏投奔蕭梁的將軍,直接導致梁朝的覆亡,也改變了庾信的命運。

東魏司徒侯景欲率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不聽反對意見,並封侯景為大將軍、河南王。隔年,侯景便起兵造反。梁武帝篤信佛教,三次捨身禮佛同泰寺,武備不修,所用非人,武帝諸子侄各懷野心,坐觀時變,侯景很快兵臨梁朝的都城建鄴。

當時庾信任建康令,奉命率兵防守朱雀航,結果梁都失守,他臨陣脫逃,未戰先奔,這也是他一直被後世所撻伐的地方。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侯景之亂”,對蕭梁王朝、庾信一家、乃至庾信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轉折。

庾信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死於兵禍,建康陷落,他九死一生,西奔江陵。

蕭綱之弟蕭繹在江陵建立了一個與侯景對抗的朝廷,庾信一路上顛沛流離,備嘗旅途風霜,又目睹沿途地方殘破,心中感慨萬千。他在《哀江南賦》中對這段經歷有相當傳神的敘述: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庾信逃往江陵之後,梁元帝承製,他重新入朝輔佐梁元帝,並與其父庾肩吾相逢。原本是戰亂重逢的喜悅,卻因庾肩吾不久即逝世,而使庾信頓失父怙。

這一連串的挫折,使庾信嚐到世態炎涼的滋味;而遭父喪,更為庾信提示了人世的無常。

庾信至此才逐漸面對人生艱苦的一面,而這些遭遇,恐怕不是在東宮時期所能預料和想像的。

江陵時期的庾信,雖然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會,但在仕途上的發展,仍與東宮時期相差無多。

昔日在金陵時,賓客盈門;失勢後,賓客盡去,門可羅雀;在江陵就任新職後,賓客復至,逢迎巴結唯恐不及。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梁元帝蕭繹畫像

當時梁元帝為了鞏固江陵小朝廷的統治地位,亟欲改善與西魏的關係,由此想到庾信曾出使東魏,頗有外交才能與經驗,遂派他出使西魏。

東宮時期的庾信,出任使臣,不但為梁室贏得外交上的勝利,也為自己博得更高的聲譽。然而,誰也沒料到,江陵時期的庾信,擔負出使西魏的任務,卻無法順利完成。

西魏之行,非但沒有對南北國誼有所貢獻,反而將自己的命運推向最坎坷、最不堪的處境。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庾信奉命出使西魏,在此期間,形勢的發展急轉直下。

梁元帝承盛三年,宇文泰以梁請據舊圖以定疆界,又連結於齊,言辭悖慢無禮為釁端,遣宇文護、於謹等人南侵。不久,西魏軍攻破江陵,梁王朝又一次陷入皇室內部無休止的謀殺和背叛中,梁元帝被殺,群臣或死或被俘,百姓被擄者不計其數。最後,西魏另立新主於江陵,梁朝覆亡。

在出使期間江陵既破,庾信遂無法南歸,他以梁朝使節的身份,被強留在長安。

庾信羈留北朝,雖是萬不得已,但至少得以倖免身為俘虜的屈辱。假若魏兵陷城之日,庾信身在江陵,以當時負有盛名的一般文士之遭遇而論,他恐不免長安一行。

當時被俘至長安的盛名文士人數不少。因為庾信本是江南名士,西魏實際當權者宇文泰對他早有耳聞,因此不僅把從江陵俘虜來的家屬、部下送還給他,還讓他作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這樣的高官。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宇文泰劇照

然而,這種楚囚相對的情景,徒使庾信更覺悲痛。

庾信流落北國之初,人地兩生,在政治上、經濟上處境皆相當困難,歸無常處,如木梗之隨波逐流,背井離鄉、望南興嘆,加上錢糧兩空,生活無著,他不但有眷戀故國之悲,低首異國之恥,而且水土不服,一時適應不了嚴寒的天氣,度日如年,生活維艱。

因為他目睹了現實的動亂,所以視野開闊了;因為他長期被留在北方作官,喪失氣節的行為使他深深感到內疚,所以對故國和鄉土的懷念,使他的感情變得深沉起來,從而使得他後期作品,在思想藝術上達到了新的境界。

庾信作品的內容和前期迥然不同,一反往日那種欣然自適的情調,而變為抒寫愁苦悲痛的情懷。

此時,他雖也寫過一些華麗空虛的應酬之作,但多數作品有比較充實的內容,而抒寫“鄉關之思”,則成了其中的最重要主題。其風格也由華麗、輕靡,一變而為沉鬱、悲涼。他的代表作《小園賦》、《枯樹賦》等,都作於這一時期。

北朝君臣一向傾慕南方文學,庾信又久負盛名,因而他既是被強迫,又是被器重地留在了北方。而後北周伐魏,他遂被羈留長安。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陳武帝陳霸先

不久,梁敬帝禪讓給陳武帝,陳有天下後,與北周通好,曾交涉將南北流落之士歸還故國。然而,庾信卻不得回南方。

當時南返的人,基本上都是陳氏宗室、陳氏故交與幕僚,以及有親人在陳朝為官者。這些人之中,有人以地為賂,有人以子為質,但北朝方面遣返與否,主要是從政治角度去考量的。

庾信既無力以地賄賂,又與陳非親非故,陳氏所建立的政府對庾信而言是陌生的;

而北周愛庾信文才,留之以為粉飾政教的工具。

故庾信一方面身羈北朝,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布衣之交;另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國鄉土,為自己身仕異國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憤。

他南歸的願望,遂散入消逝的時光中,成為永不能挽回的往事前塵。如此至老,死於隋文帝開皇元年,卒年六十九。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42歲成了他人生和創作的轉捩點

庾信流落關中,懷才難展,而江南故國又面目全非,江陵已無歸路,建康已異其主,家書無地可寄,因此可以說,庾信的鄉國之思,在很大的層面上是與梁朝興亡緊密聯絡在一起的,這正是他後半生朝夕憂慮、鬱鬱寡歡的重要原因所在。

庾信一生歷梁、魏、周、隋四朝。江陵覆滅時,庾信四十二歲,此時是他人生和文學創作的轉捩點;四十二歲以後,他做了北朝的官,先仕西魏,後又仕北周,在北朝歷任二朝五帝,度過了二十八個年頭。

庾信半生居江南,另半生入北朝。前期居承平之時,他的生活視野比較狹窄;後期為亡國羈旅,流落北國,處境相當困窘。

他經歷了客居異朝、不許南歸的痛苦,也失去了原來君臣情趣相投的生活環境,而且家產蕩盡,親人死於戰亂,生活發生重大變化。

正是這些,造就了他迥然不同於早期以綺豔為主的另一種文風。此時的創作得以全面展現他的才氣,既能以綺豔之筆抒歡愉之情,又能以蒼涼之筆訴悲痛之苦,更能融柔婉宏壯之風,成渾然一體。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